以智慧为“笔”,科技为“墨”,绘出经济林繁荣的多彩画卷。作为武威市科技特派员、市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工程师,赵连鑫以他的专业知识和不懈努力,把新技术、好办法送到农户手中,为当地经济林产业注入了强大动力与活力。
秋日,在凉州区发放镇东沟庙村的甘肃武威康盛达生态农林科技服务有限公司黄冠梨种植基地,黄澄澄、沉甸甸的果实挂满枝头,秋雨过后,显得格外诱人。赵连鑫和同事们来到这里,看着眼前硕果累累的景象,脸上洋溢着满足与喜悦。
三分种,七分管。赵连鑫深知,科学有效的果树管理是实现品质、产量双提升的关键,关乎果农们一年的经济收益。从冬日的修剪管护到春日的挂果套袋、病虫害防治,再到夏日的花果期管理和秋日的土肥水管理,赵连鑫始终心系农户,一刻也不曾松懈。
“这片梨园之前树形比较紊乱,这几年经过市林科院技术人员的定期指导,有了很大的变化,不仅产量上去了,口感也更好了,让我们感受到了科学技术对林果业带来的好处。”甘肃武威康盛达生态农林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德福乐呵呵地说。
硕士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的赵连鑫,2017年通过急需紧缺引进人才的方式,成为武威市林业科学研究院的一员。在这个广阔的舞台上,赵连鑫切身感受到了武威对人才的珍惜、关爱和重视。他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和长期基层调查研究经验,针对当地梨、葡萄及肉苁蓉等经济林产业发展,开展了相关科研工作。在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树形管理、病虫害防治、低温冻害防治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果,为指导农户科学种植提供了理论依据。
“坚持干一行爱一行,能够把一件事情做精、做深、做好”,这是赵连鑫一直以来的人生信条。七年多来,他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同事们都看在眼里。为了了解肉苁蓉的生理生化特性,解决肉苁蓉在生产栽培中如何提高接种率等关键技术问题,他和同事们一起通宵做实验、求数据,这样的工作生活,他乐在其中。
近年来,针对传统果园存在的树形紊乱、费时费工、果实品质差、生产效益低等问题,赵连鑫和团队成员共同研究引进了宽行密植圆柱形栽培模式和双臂顺行式棚架栽培模式等新型省力化栽培技术。“与传统果园相比,这种栽培模式不仅简化了树形结构,方便了果农的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和果实采收,还有利于果树的光合作用。同时,这种模式还便于机械化操作,能有效提高生产效率。”赵连鑫告诉记者。
作为科技特派员,赵连鑫始终将技术服务示范推广工作放在首位。他先后在我市各县区乡镇累计开展各类技术服务培训100多场次、培训技术人员和果农1000多人次,参与编制的《武威经济林生产技术规程(试行)》《武威市梨树栽培技术规范》等,为当地经济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科研的“种子”在实践的“土壤”中,才能培育出创新的“茂盛之林”。赵连鑫表示,将继续致力于经济林科研与技术服务工作,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示范推广力度,用科技的力量助推武威经济林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农户们带来更多的实惠和福祉。(记者楚妍霞 赵东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