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既是统筹发展安全的治本之策,也是造福群众的民生工程。去年以来,武威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全省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的各项安排部署,立足“政府不举债、群众无负担、环境能改善、安全有保障、产业有发展”,坚持一体谋划、统筹推进,市县乡三级纵向联动,各部门靶向横向协同,全力推进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春寒料峭中,凉州区金山镇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点上,错落有致的新民居在暖阳下自成一景,生机勃勃。金山镇崖湾村二组村民张光洲去年10月搬进了安置点80多平米的新房子里。让他更开心的是,政府给他们补贴了10万元,自己仅花了6万元,还给他们配套安装了太阳能、暖气。
张光洲说:“房子装修好了,也宽敞明亮了,上厕所、用水都很方便,出去打工也放心,绿化环境各方面也好了,路灯也有了,学校卫生院都在旁边,出去上学买药就医都很方便。”
为了打造配套完善、出行便利、环境优美的宜居小区,武威整合衔接资金和自然资源、住建、教育、卫生、交通、林草等行业部门专项资金,同步配套水、电、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切实让搬迁群众享受到便捷宜居的生活服务。
金山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张海宝说:“我们镇建设了小区道路10.8公里,完成小区绿化8.58万平方米,建成小区广场6个总面积1.2万平方米。建设金山小学1.5万平方米,提供学位270个、园位90个,秋学期开始招生。建设了4900平方米的金山镇卫生院,设计床位20个,计划8月份投入使用,还规划建设幸福互助院822平方米,可集中供养40户孤寡老人,同时在10月底前建成银行、集贸市场等,让群众生活更方便。”
搬新居,要考虑相应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真金白银”固本夯基。武威聚焦基础设施配套,放大“N”的叠加效应,整合各类项目资金2.675亿元,推进安置点“五化、五通、五配套”建设,户均达到21.52万元。北方清洁能源、空气能热源泵项目等落户搬迁农户,群众幸福感、满意度不断提升。
同样因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获得生活便利的还有天祝县安远镇柳树沟村的村民。今年春节安远镇柳树沟村一组村民李菊萍一家搬进了崭新的住宅楼。洁白的地砖、雅致的窗帘、崭新的家电……走进李菊萍的新家,感受到了融融暖意。“住在这漂亮干净的新楼里,再想想过去山沟沟里担惊受怕的日子,有时候觉得像在做梦。”李菊萍说。
安远镇副镇长张晓娟说:“配套完善给排水、供暖、绿化、亮化、停车场、小广场等附属设施工程,确保让搬迁群众有更多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现在柳树沟村群众在镇区住上宽敞安全的楼房,还可享受更便捷的义务教育、基本医疗、集中供热和文化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
天祝县祁连镇则针对气候寒冷、 供暖期较长的实际,为搬迁群众提供空气源热泵供暖设备。同时结合和美乡村建设,充分挖掘乡土文化,建设农耕时代文化广场,配备体育文化活动器材,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真正让搬迁群众过得舒心。
扶上马再送一程。去年以来,武威市投入家电促消费资金100万元,对搬迁农户购买家电实行差别化消费补贴。聚焦“一老一小”,关注特殊人群,在民勤县北沟村、东大村等安置点配套养老爱心食堂,切实解决了1692名特殊困难群众后顾之忧。教育、医保、社保等部门提前介入,对当年实施搬迁对象集中进行分析研判,746名适龄学生按照搬迁去向及时进行精准对接就近入托入园入校,1759名大病患者及时进行区域调整,1670名享受养老政策的搬迁对象实行随搬转移、无缝对接,真正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
新家新环境,宜居又宜业,从“忧居”到“优居”,一幅幅和美乡村的画卷在武威大地上徐徐展开,生态美、产业优、文化兴、百姓富的幸福美好新武威的美好愿景在眼前愈走愈近……(记者李政阳 戴声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