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华锐高原上第一场雪翩然而至的时候,大红沟镇迎来了第一批收购藜麦的客商,他们用手机定格一片片绯红、一块块金黄,怕收割的机器进了地,就再也留不住这份五彩斑斓……
乡亲们说:“客商来到大红沟,藜麦运上车兜兜,票子揣进背包包,笑声飞出山坳坳。”这个距天祝县城100多公里的小镇,因为客商的到来,也热闹起来。
说起票子揣进背包包,笑声飞出山坳坳这件事,大红沟镇灰条沟村的农村致富带头人张冬梅的功劳可不小。
土地闲置,太可惜
人不可貌相,古人说得有理,至少在张冬梅身上有理。素面朝天,脑后扎一个简单的马尾,如果不是坐在合作社总经理室的转椅上,说什么也不会把她与致富带头人这几个字联系在一起。
她就是一位农民,土生土长。即便有了合作社,当上了老板,仍然初心不改,她找人在办公室写下了一幅书法:扎根农村、联手农民、深耕农业。
这是梦想、更是决心。
今年39岁的张冬梅,家住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大红沟镇灰条沟村。和绝大多数农村女孩一样,初中毕业后,她和梦想一起出门打工。
餐厅端盘子、超市当收银员、工厂里做工……直到结了婚,她仍然打工、务农、做生意,不断寻找生活的出口。
2014年,这是让她的梦想拐弯的一年。她放下“当城里人”的念头,把梦想种进土地……
一天,在城里做生意的张冬梅和爱人骑着摩托车回乡,当日,月色很美,但与月色不搭调的是路边的闲置土地……张冬梅陷入思考:政府号召农村青年回乡创业,眼前就是机遇,路就在前方……
天祝县是甘肃省八个牧业县之一和民族地区牛羊大县,以牛、羊养殖为主的畜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天祝县鼓励农户大力发展养殖业,把牛羊产业作为农牧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来培育。张冬梅就想,借助产业扶持政策的东风,依托天祝白牦牛资源发展白牦牛育肥,引进高产繁育母牛等,尝试多种经营。
想法一旦在脑子里跳出来,就再也无法抑制下去。她跟爱人说,把我的衣服从城里收拾回来……
发展养殖业,首先得解决饲草料问题。解决饲草料得先解决土地、机械……
悟透了产业经,看准时机,说干就干。张冬梅到处借钱,在本村流转土地1000亩种植饲草,同时购入牛犊进行育肥养殖。因为抓住了政策机遇,又勤劳能干,还善于学习,她淘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家产万贯,出气的不算。”牧民这句话说的是:牲畜收入好,但也风险大。不能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为了降低风险,她决定再探索一条稳固的产业。2017年,天祝县大力扶持高原藜麦产业。周边有土地,自己有需求,政府有帮助,何乐而不为?她大胆流转了5000亩地进行藜麦种植。
家人劝她,牛养得好好的,瞎折腾什么?一个女人家,不要好高骛远,还是安安稳稳过日子。藜麦?啥玩意,听都没听过。
从把种子播进地里的那一刻起,张冬梅就坚守“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理念,苦学藜麦栽培新技术、新型农机具操作技能。她说,没有实践经验,没有亲身感受,就不能融入现代农业的洪流。
从最初的操作小型犁田机,到如今操作大型翻耕、施肥一体化机械,藜麦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她都亲力亲为。白天在田间地头,她挨个拜访农技专家讨教经验;夜晚躺在床上,就自己读书“补课”。一天天地勤恳钻研,让张冬梅对陌生的“外来物种”不再担心,藜麦长势喜人,她信心倍增。
幸运是给做足了功课的人。这一年,藜麦大获丰收,她决定增加种植面积,带动更多人共同致富。
2021年,张冬梅在大红沟镇流转土地1万多亩,大面积种植高原藜麦,同时兼种一部分燕麦和小麦,用来解决牛羊的饲草料。第一年,收入80万元,除去成本,收入并不理想。2022年,一年下来,收入达到了几百万元。
“数字看着喜人,但过程不全然美好。我们最初学来的技术和生产方式都经历了‘磨合’期。”张冬梅喜欢边干边总结经验。她发现,大面积流转的土地和新技术不匹配,生产经营模式和新品种不匹配。
怎么破局?不能让生产关系在大红沟“水土不服”。她开始购置新机械、运用新技术,更新品种,建立新模式,大力发展智慧农业。
把种地的工具从犁铧变成脑子
不变的是从农情结,变化的是从农理念和技能。
几年间,张冬梅购置了满足万亩田耕种的农机具。雷肯535栅条犁、库恩450驱动组合耙、精良切口式播种机……这些乡亲们听都没听过的新鲜玩意,已经开进了张冬梅的种植基地。
500多万元买机械?乡亲们不解。张冬梅不解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科学种田的实践,颠覆了她作为一个农家子弟多年积累下的很多观念。对于农业,她逐渐有了新的认识:“要创建新型经营主体,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成立合作社,张冬梅与周边100多位农户建立了稳定默契的劳务合作关系,向周边农牧民提供多种作物的机械化服务。2019年,她成立了天祝县泰润民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社员132人抱团发展。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通过几年的发展,张冬梅对种子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2021年,张冬梅引进了澳大利亚燕麦草种子。
9月,提前到来的一场大雪,将等待收割的几千亩燕麦夷为平地,雪化了,几千亩燕麦又奇迹般地站立了起来。张冬梅感慨:如果不是科学种植,又是颗粒无收。
2022年春播,天祝高海拔地区繁育的燕麦种子在当地供不应求……
“合作社发展到现在这个规模,已经不是单纯的种植粮食、规模经营了,必须创新经营思路,吃透市场变化,适时调整种植结构,延长产业链条。”张冬梅感到身上的责任越来越大。
科技赋能,让庄稼地里长出“金疙瘩”。她积极参与农业土地“托管”新模式和牧草种植托管管理模式,还把全程托管、订单种植打造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服务模式,逐步实现按流程种地、按标准种地、拿清单种地,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逐渐解决未来‘谁来种地’和‘怎样种好地’”的问题。
看着乡亲们脱贫,心里才踏实
“没有知识、没有眼界,肯定干不成事儿。”张冬梅身上有一个鲜明的特点,不仅会种粮,还懂销售、善管理。
除了发展燕麦草种植外,她又发展了玉米饲草的打捆购销,燕麦种子的精选加工,既留住了人又增加了收益,使100多人常年有了较稳定的就业。
不断充实自己,让张冬梅有了更多成就事业的资本。现如今,她以养殖与种植互补、流转与托管并举,实现了土地深松、施肥、播种、收割、打捆、购销等全产业链经营;藜麦、小麦、燕麦、白牦牛、土种羊、繁育母牛、农机具服务等多品种布局的新模式。2022年,合作社在华藏寺镇、松山镇、大红沟镇等乡镇流转土地1.7万亩种植藜麦、燕麦等作物;服务托管土地面积1.1万亩,在松山镇建成占地20亩的厂地养殖西门塔尔牛50头、羊1000多只。年产值达到1000万元以上,实现年利润300万元以上。
除5名长期工外,张冬梅在甄选工人时,除了要求能踏实肯干,还有个特殊条件,那就是因学、因病、因灾等特困家庭者优先。村里100多户困难户在合作社每天有100多元的收入。2021年,合作社仅工人工资支出就在200万元以上。
穿朴素的衣,却让藜麦香飘全国;开普通的车,却让致富的路通向远方……相信,这个从春天里开始的华锐女儿的故事,将会不断赋予新的精彩篇章。(记者张尚梅 梁俊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