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闻昔日西凉州,人烟扑地桑柘稠。”登上武威雄伟壮阔的南城门楼,纵观全城,车水马龙、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古往今来,有无数文人墨客留下诗篇,描写凉州的繁荣与盛景,却依然道不尽绵延不断的文思与才情。文脉律动,文气昭昭,这座河西走廊上的“明珠”,有着厚重文化底蕴的加持,爆发出令人惊艳的才华与创造力,凉州文化在这里汇集,润泽河西走廊又反哺凉州大地。
五凉风华 大道攸归
“五凉京华 河西都会”,凉州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繁华不言而喻。《新五代史》记载,“河西陇右三十三州,凉州最大,土沃物繁而人富其地”。盛唐时期,凉州成为西北仅次于长安城的国际大都市,不仅是对外开放的窗口,也是唐代士人建功立业、施展抱负的舞台。
早在西晋时期,凉州就是人间乐土。“天下方乱,避难之国唯凉土耳”“中外避难来者,日月相继”。十六国时期,凉州安定的环境庇佑了秦汉魏晋的士族文脉,成为一方“儒学乐土”。经过郭荷、郭瑀等儒学大家沃润的凉州儒家文化,又反哺中原,成为隋唐的文化母本。
位于南城门广场的五凉文化博物馆便静静诉说着这段历史。它以“承前启后,继绝扶衰”为主题,通过“政权兴替、民族融合”“经济繁荣、贸易畅通”“名门著姓、文化传承”等十二个单元,以同时期精品文物为载体,结合声、光、电等现代传媒技术,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五凉历史文化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贡献。
“五凉文化以其‘兼收并蓄、融合创新’的鲜明特征和‘上续汉魏西晋之学风,下开魏齐隋唐之制度,承前启后,继绝扶衰,五百年间延绵一脉’的杰出贡献,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历史文化之一,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五凉文化博物馆讲解员王婧向游客介绍。
群星璀璨 硕果累累
昔日凉州,五凉兴替,承魏晋之风,继中原之绪,文化之光熠熠,照耀西北万里。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学者以坚定不移的态度和一往无前的勇气投入到凉州历史的研究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陈寅恪先生曾说:“秦凉诸州西北一隅之地,其文化上续汉、魏、西晋之学风,西开(北)魏、(北)齐、隋、唐之制度,承前启后,继绝扶衰,五百年间延绵一脉。”五凉文化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时代不同,身份不同的学者们,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藩篱,汇聚在一起,将五凉文化的研究成果展示给世人,让这段历史被更多人知晓。
5月11日上午,省政协“凉州文化”专项研究工作推进会在武威举行,专家学者们齐聚一堂,追随历史足迹,共叙凉州文化。
“重塑凉州文化荣光与骄傲”“人民群众需要怎样的凉州文化解读”“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盛世修志,以志存史”……推进会上,省政协“凉州文化”专题研究各课题小组立足于凉州文化更好传承创新,着眼于大视野研究凉州文化,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许多发挥凉州文化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积极作用的相关意见建议。
充满诗意的语言、诙谐幽默的谈吐、旁征博引的论述,带领大家循着古人的足迹回到长河落日、瀚海阑干的凉州稍作神游后,再次深入思考如何进一步弘扬和传承凉州文化,掀起一场“凉州文化热”。
省政协“凉州文化”专项研究工作推进会只是研究凉州历史文化成果展示的一个缩影,如今,凉州文化研究成效显著,一本本著作的发表,一个个课题的立项,一批批人才的引进,一条条渠道的拓展,让我们看到了凉州文化研究的累累硕果,让人喜不自胜。
——出版《凉州文化概览》《武威故事》《五凉名儒》等著作,编印《凉州文化论丛》《凉州文化研究——文庙匾额》等专辑。申请立项和参与实施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专项项目、甘肃省重点人才项目、甘肃省社科规划课题项目等多项课题,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并有多项成果获奖。
——先后建立中国社科院古代史研究所凉州文化研究基地、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研基地、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实习实训基地等,积极举办、参与多个学术研讨会,不断开拓合作交流平台。
——聘请知名专家学者组建院学术委员会,建立兼职研究员聘请制度,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设立青年文化研究人才优秀成果奖,鼓励跨专业、跨单位组建研究团队,人才集聚效应日益凸显,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
——参与完成《凉州会盟纪念地建设项目设计规划方案》《五凉文化博物馆布展大纲》等项目的咨询论证,提出推动武威文化事业繁荣、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在多家国家级和省市级报刊发表学术及文史文章600多篇。
文旅根脉 融合新生
一马跃古今,一窟传千年,一碑显奇迹,一庙儒风盛。铜奔马风姿矫健,昂首向前;天梯山石窟大佛巍然端坐,静待千年;西夏碑文字遒劲,意义非凡;文庙书香四溢,文韵铿锵。这些珍贵的文物资源正是灿烂悠久的凉州文化的具象。
“这是汉代‘鸠杖’,鸠鸟为‘不噎之鸟’,祝福老人吃饭不噎,可以看出汉代尊老爱老的社会风尚。”武威市博物馆讲解员杨玉娟正在为前来研学的外地学子讲述“鸠杖”的历史。立足于武威厚重的历史文化,“研学游”成为来武旅游的新热点。
今年4月24日至25日,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育集团的270多名师生走进武威,领略武威的人文历史和自然风光,探知武威的价值和魅力。研学团先后到鸠摩罗什寺、武威市博物馆、凉州会盟纪念馆、雷台汉文化博物馆进行研学。研学团成员们近距离了解文物,聆听它们背后的故事,感受武威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千年风韵。
“参观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历史课本上熟悉的马踏飞燕,还有许多只在课本或者网络上看到的网红文物,这时候书本中的图片在现实中有了立体的轮廓。我们学习历史,以史鉴今。感谢武威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历史盛宴,也期待多年之后能再重游武威,遇见更加丰富多彩的武威。”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第一分校高二学生张茜绚说。
如今,“研学游”已经是武威各学校常态化开展的活动,市博物馆、雷台汉文化博物馆、凉州会盟纪念馆、武威文庙等景点成为市内外研学团的“打卡”之地。武威依托甘肃公航旅天马投资有限公司,联合武威职业学院等有关单位成立武威市文旅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支持文博单位、高校和企业联合创新开发旅游产品,开发研学课程,为省内外研学团队提供更多选择。
在武威市博物馆的文创商店,各类文创产品琳琅满目,“鸠鸟”样式的文创雪糕,以“八鸟朝阳”彩绘画像砖为原型设计的文创巧克力,还有杯子、丝巾、冰箱贴等产品将审美价值、观赏价值、实用价值和收藏价值充分融为一体,时尚而又富含文化基因的文创产品,无不展示着武威独特的地方文化,也成为游客争相购买的纪念品,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
以文促创、以创彰文,我市做好“有趣、有用、有内涵”文章,创意研发“凉州印象”系列文创旅游商品,举办“天马行空·自在武威”文创旅游商品大赛,推出一系列种类丰富、设计精巧、实用性强、深受消费者喜爱的文创产品,向广大游客展示武威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将历史文化印记融入现代生活,让文物“活”起来。
如今,穿着“汉服”游武威成了年轻人“打卡”新风尚,在汉唐天马城、凉州十七巷等著名景点随时可见衣袂飘飘的汉服爱好者。
“武威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景区整体建筑风格也和我们高度适配,穿上汉服随手一拍就是‘穿越大片’。”“喜乐凉州”汉服美学馆负责人周彦汝说。
历史不仅仅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生活,一种艺术,一种永恒的追求;武威不仅仅是一个地名,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一种历史的传承。
跨越千年,“远游武威郡,遥望姑臧城,车马相交错,歌吹日纵横”的繁华盛景历历在目,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声声入耳。历史与现实在此刻交汇,依托当今的传播技术与手段,五凉文化与武威文旅产业不断融合发展,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记者赵东晓)
(部分素材由五凉文化博物馆、凉州文化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