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 文旅
边塞气象·凉州四边沙皓皓
时间:2024-06-12 08:55:10 来源: 阅读量:1041

武威,古称凉州,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黄金节点。唐朝建立后,对河西进行了大规模经营,先后设立凉州都督府和河西节度使,凉州成为名副其实的西北重镇。安定的社会环境和活跃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让当时的凉州升格为西北地区仅次于长安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有“河西都会,襟带西蕃,葱右诸国,商侣往来,无有停绝”“凉州七里十万家”之说。

安史之乱开始后,由于河西精兵内调平叛,凉州空虚,吐蕃乘机于764年占领凉州。安史之乱结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渴望朝廷收复凉州,是当时百姓的强烈愿望。《旧五代史》记载:“朝廷尝遣使至西域,见甘、凉、瓜、沙等州城邑如故,陷吐蕃之人见唐使者旌节,夹道迎呼涕泣曰:‘皇帝犹念陷吐蕃生灵否?’”

图片

(乌鞘岭长城  刘忠摄)

780年,太常少卿韦伦出使吐蕃,经陇西一带返回长安,看到当地汉人跪拜哭泣,盼望唐军收复失地。

822年,大理卿刘元鼎出使吐蕃,上千名老人自称是当年唐军战俘,沿路拜泣:“子孙未忍忘唐服。朝廷尚念之乎?兵何日来?”

一些有识之士也呼吁朝廷出兵凉州,他们用诗歌激起人们对凉州的回忆。唐朝诗人王建就是其中之一。

王建(765—835),唐代诗人。大历年间考中进士,一度从军。中年入仕, 历任昭应县丞、太府寺丞、秘书郎、太常寺丞,累迁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他写了大量的乐府,同情百姓疾苦,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王建出身寒门,深忧黎民,常怀悲悯之心,是中唐时期富有民生情怀的诗人之一。《唐才子传》记载,王建“从军塞上,弓剑不离身”“盖尝跋涉畏途,甘分穷苦”,对民间疾苦深有体会。王建深入了解到凉州被吐蕃、回鹘等占领后,其境内民众生产生活的基本情况,愤而写下《凉州行》一诗,如实记录当时的情景。全诗如下:

凉州行 

(唐)王建

凉州四边沙皓皓,汉家无人开旧道。

边头州县尽胡兵,将军别筑防秋城。

万里人家皆已没,年年旌节发西京。

多来中国收妇女,一半生男为汉语。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

驱羊亦著锦为衣,为惜毡裘防斗时。

养蚕缲茧成匹帛,那堪绕帐作旌旗。

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这首诗反映了当时凉州境内民族交往交流频繁,也表现了诗人对国势日下、国人沉迷歌舞宴乐的忧虑。诗歌大意是,凉州城外黄沙浩浩,是因为现在无骁将能开拓边疆。凉州所属各县都已为胡兵所占据,守边的将军只好另外建筑防秋的城堡。那些万里从征的人都已战死在边塞上,可是京城里还在年年发令输兵。入侵的胡人从唐朝边境掳去妇女,有半数妇女生了男孩都能说汉语。胡人从前是不懂农耕的,如今却学汉人种起了禾黍。胡人在牧羊的时候也穿了丝织的锦衣,他们爱惜毡裘,收藏着预备作战时用。他们也能养蚕缫丝织成绢 帛,用旌旗围绕在营帐四周。城上的山鸡已经在报晓,而洛阳城中家家在学奏胡乐。

图片

(汉唐天马城  刘忠摄)

王建的诗作题材广泛,同情百姓疾苦,生活气息浓厚,思想深刻,从这首《凉州行》中可见一斑。

除了王建,还有许多诗人也通过诗歌发出呼吁,期望收复凉州。如大诗人张籍在《凉州词三首·其三》《横吹曲辞·陇头》等诗中写下“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谁能更使李轻车,收取凉州属汉家”的诗句。元稹《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西凉伎》一诗中也有“吾闻昔日西凉州,人烟扑地桑柘稠”“连城边将但高会,每听此曲能不羞”的句子。白居易也奋笔疾书,写下了有名的《西凉伎》一诗。白居易通过诗歌,对朝廷无力收复凉州之事进行嘲讽。诗歌中通过西凉伎的演唱,叙述凉州失陷后百姓的苦难生活,对百姓的生活遭遇极为同情。同时也表达了对驻守边关的将士无所作为的愤慨。

  著名史学大家陈寅恪对此论述道,安史之乱以后,朝廷虽然有收复凉州的计划,但驻守边关的将领却没有了斗志,也没有收复的意图,因此白居易用这首诗来表达不满。

此外,白居易还写过一首《缚戎人》,里面有“凉原乡井不得见”的句子,其实也是叙述自己的愤慨之情。

可是由于唐朝在安史之乱中元气大伤,君臣将领对收复凉州有畏难情绪,有识之士的呼吁只能被搁置一旁。直到 861 年九月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率军收复凉州,才实现了诗人们的心愿。

来源:凉州文化研究

网站简介
版权说明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主管单位:中共武威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武威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武威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武威市广播电视台
陇ICP备08000632号 甘肃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62120180010 甘公网安备:62030202000185
新闻热线:0935-8219255 0935-8330092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