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 生活
防汛抗旱安全知识
时间:2024-06-25 09:07:58 来源:甘肃日报 阅读量:1697

夏至过后,气温上升,是雷电、洪汛和干旱的多发季节,很多地区短时间内的强降雨或连续性降雨等恶劣天气很容易引发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而高温下的旱情也会对生产、生活及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后果,在汛情、旱情的多发季节,我们应该提高防灾意识,增强自救能力,及时了解相关的应急避险常识,并采取一定的科学防范应对措施。

防汛篇

汛期主要自然灾害

一、山体滑坡

山体滑坡是指山体坡面发生的大规模滑坡或滑坡的集合体。在汛期,降雨量大,地下水位上升,山体容易发生松动,导致山体滑坡。山体滑坡给周边居民和交通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二、泥石流

泥石流是指由于降雨等因素导致的山体泥石松动而形成的滑坡或泥石流现象。

泥石流的威力极大,不仅会对周边居民造成生命危险,还会对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造成很大的破坏。

三、洪水

洪水是指由于暴雨等原因导致的水体暴涨现象。在汛期,由于降雨量大,水体容易暴涨,从而引发洪水。洪水不仅对人们的生命造成威胁,还会对房屋、农田等基础设施造成破坏。

四、城市内涝

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造成内涝的客观原因是降雨强度大,范围集中。降雨特别急的地方可能形成积水,降雨强度比较大、时间比较长也有可能形成积水。

应急避险常识

一、洪灾应对措施

1.突然遭受洪水袭击时,要沉着冷静,并以最快速度安全转移,要先人员后财产,先老幼病残人员,后其他人员,切不可抱有侥幸心理。

2.被洪水围困时,有通讯条件的,可利用通讯工具寻求救援,无通讯工具的想办法向外界发出求救信号,同时可以寻找体积较大的漂浮物等,主动采取自救措施。

3.当住宅遭受洪水围困时,应迅速安排家人向房顶转移,并想办法发出求救信号。

4.洪水过后往往伴随疫情发生,应注意洪灾过后的防疫工作。

二、暴雨应对措施

1.地势低洼的居民住宅区,可因地制宜采取“小包围”措施,如砌围墙、大门口放置挡水板、配置小型抽水泵等。

2.不要将垃圾、杂物等丢入下水道,以防堵塞,造成暴雨时积水成灾。

3.居民家中的电器插座、开关等应移装在离地1米以上的安全地方。一旦室外积水漫进屋内,应及时切断电源,防止触电伤人。

4.在积水中行走要注意观察。防止跌入窨井或坑、洞中。

5.河道是城市中重要的排水通道,不能随意倾倒垃圾及废弃物,以防淤塞。

三、山洪泥石流应对措施

1.在山洪泥石流多发地区的居民要随时注意暴雨预警预报,选好躲避路线,留心周围环境,特别警惕远处传来的土石崩落、洪水咆哮等异常声响。积极做好防范山洪泥石流的准备。

2.在上游地区的人,如果发现了山洪泥石流征兆,应设法立即通知泥石流可能影响的下游村庄、学校、厂矿等,以便及时躲避。

3.在山洪泥石流易发地区的居民,不要留恋财物。要听从指挥,迅速撤离危险区。

4.在沟谷内逗留或活动时,一旦遭遇大雨、暴雨,要迅速转移到安全的高地。不要在低洼的谷底或陡峻的山坡下躲避、停留。

5.发现山洪泥石流袭来时,千万不要顺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跑,要向与山洪泥石流方向垂直的两边山坡上面爬,且不要停留在凹坡处。

6.千万不要在山洪泥石流中横渡。

7.不应上树躲避,因山洪泥石流不同于一般洪水,其流动中可能冲断树木卷入泥石流。

8.不要往地势空旷,树木生长稀疏的地方逃生,可以就近选择树木生长密集的地带逃生,密集的树木可以阻挡山洪泥石流的前进。

9.不要停留在低平的弯道凹侧,因为弯道处水位较高。也不要躲在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陡峭山坡下方。

10.不要往土层较厚的地带逃生,要向地质坚硬、无碎石,不易被雨水冲毁的岩石地带逃生。

11.在山洪泥石流发生前已经撤出危险区的人,不要返回收拾物品或锁门。

12.尽快与有关部门取得联系,报告自己的方位和险情,积极寻求救援。

四、雷电天气防范措施

1.阴雨天,生雷电,避雨别在树下站,铁塔线杆要离远,打雷家中也防患,关好门窗切电源,避免雷火屋里窜。

2.在家里紧闭且远离金属门窗,和电源插座保持距离,不要待在阳台上。不触碰水管、煤气管等金属管线。如果房屋没有防雷装置,不要使用电脑、电视、电话。

3.在野外不要在树下避雷,不要慌张乱跑,尽量寻找避雷场所,但是身体不能靠近避雷装置;不要靠近电力设施、车辆等金属物体的周围;雷雨天气,人与人之间尽量拉开一定的距离,不要扎堆,也不要打带金属顶柱的雨伞;不要游泳,也不要躲进野外空旷地带的棚户或哨岗亭中;尽量不要骑摩托车狂奔;不要在空旷地带使用手机、带天线的收音机等通讯设备。

五、城市内涝防范措施

1.加强排水管网调度运行管理:掌握排水管网的运行情况,对重点区域进行实时监控。重要排水管网运行发生状况时,进行事故分析,高效协调排水运行单位和排水养护单位的协同工作。

2.加强城市暴雨内涝应急指挥:及时准确地获取暴雨内涝时管网运行预警信息,为应急防汛工作提供决策依据,依据区域全局的管网运行数据,合理指挥局部内涝漫水区域的排水应急工作。

3.加强城市排水系统的维护和管理:定期清理排水系统,确保其畅通无阻,以便及时排放雨水。

山洪泥石流发生预兆

一、河水异常

如果河(沟)床中正常流水突然断流或洪水突然增大,并夹有较多的柴草、树木时,说明河(沟)上游已形成泥石流。

二、山体异常

山体出现很多白色水流,山坡变形、鼓包、裂缝,甚至坡上物体出现倾斜。

三、声响异常

如果在山上听到沙沙声音,但是却找不到声音的来源,这可能是沙石的松动、流动发出的声音,是泥石流即将发生的征兆。如果山沟或深谷发出类似火车轰鸣声音或有轻微的震动感,说明泥石流正在形成。

四、其他异常情况

干旱很久的土地开始积水,道路出现龟裂,公共电话亭、树木、篱笆等突然倾斜,雨下个不停,或是雨刚停下来溪水水位却急速下降等。

汛期户外出行“六警惕”

一、警惕涉水

警惕涉水活动,警惕淹溺事故,不要到江河水库等未知环境或有警告提示的水域游泳。尤其少年儿童不要独自在水域嬉戏,更不能在野外游泳。

二、警惕异常声响

户外出行时刻保持警觉,山区汛期一定要警惕所有异常的细节,河水、井水的突然上涨或干涸,山体或地面裂缝,岩体掉落的石块,沙石声响等都可能是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灾害前兆。

三、警惕雷击

在户外遇到雷雨天气时,要尽量躲避在安全的建筑物中,不要在大树底下避雨,远离河流湖泊、稻田以及空旷地区,远离广告牌以及简易建筑物。

四、警惕“慌不择路”

在遭遇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和崩塌等危险时,都应迅速向两侧高处跑。遇到洪水千万不要贸然游泳逃生,不可攀爬带电的电线杆、铁塔,也不要爬到泥坯房的屋顶。

五、警惕贪恋财物

山体滑坡后切忌立即返回拿取财物,避免二次滑坡再次造成危害。

六、警惕盲目探险

雨季户外运动项目选择需谨慎,要充分了解相关风险和安全规定,雨季尽量不要前往山岳型、峡谷型、涉水型旅游景区点。切勿前往易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旅游景区。更不要参加未开发线路探险旅游,切不可追寻刺激、盲目探险。

抗旱篇

干旱程度级别划分

一、小旱

连续无降雨天数,春季达16至30天、夏季16至25天、秋冬季31至50天。

二、中旱

连续无降雨天数,春季达31至45天、夏季26至35天、秋冬季51至70天。

三、大旱

连续无降雨天数,春季达46至60天、夏季36至45天、秋冬季71至90天。   

四、特大旱

连续无降雨天数,春季在61天以上、夏季在46天以上、秋冬季在91天以上。

抗旱应对措施

一、工程措施

通过兴建水库、塘坝和水窖等蓄水工程可以达到调节径流、以丰补歉、发展灌溉、增加供水等目的。同时,还可以建设小型引蓄提水工程,提高旱区供水保障能力。

二、田间管理措施

及时抢收已成熟的作物,收获后应及时烘干或晾晒至标准含水量,提倡集中烘干,避免霉变。加强晚稻田间管理,采取浇灌、滴灌等不同方法及时灌水抗旱,保持土壤适当含水量,利用滴灌、喷灌、穴贮肥水等节水技术,最大程度利用有限的灌溉水。

三、人工措施

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抓住有利的气象条件,缓解当前旱情。

四、节水措施

加大节水力度,控制用水,以保障原有的蓄水和降雨能够支撑度过整个旱期。

五、水源调度措施

相关地区应全面、及时、准确地分析本地旱情发展态势,因地制宜地开展抗旱。针对水源情况,优化水源调度方案,分类提出供水保障对象、调度原则、调水路线、保障措施等内容,在确保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用水的基础上,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

不同地区的旱情情况和应对措施可能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和采取相应的措施。

农业防御干旱措施

1.种植耐旱作物,如谷子、豆类、胡麻等。

2.修建水平梯田、条田,可比坡耕地蓄水量增加五成以上。

3.早伏耕,伏耕闭口或雨后耙耱,以增加土壤贮水量。

4.采取滴灌、喷灌、渗灌等节水灌溉措施。

5.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水临界期,灌关键水。如小麦是孕穗到抽穗期,玉米是“大喇叭口”期到乳熟期,高粱和谷子是孕穗到灌浆期,马铃薯是开花到块茎形成期。

6.用地膜、秸秆或砾石覆盖,可以减少土壤水分消耗。

7.将保水剂掺入土壤,抑制土壤水分蒸发。

8.用黄腐酸等抗旱剂拌种或对叶片喷施,减少水分蒸腾,抗旱增产效果明显。

9.麦收后尽早深耕、翻耕灭茬,及时耙耱,增加土壤蓄水保墒能力。

10.在降水特少、干旱严重年份,可采取等雨来了再耕的方法,实现耕播一次完成。

11.利用道路、场院、屋面等天然集流场,配套修建蓄水窖。

12.在山、川、塬利用集流槽,实行涝池与泥窖配套。

13.渠、井、窖结合,在机井周围、渠道沿线兴建蓄水窖,既可贮备水源,又可扩大灌溉。 


网站简介
版权说明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主管单位:中共武威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武威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武威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武威市广播电视台
陇ICP备08000632号 甘肃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62120180010 甘公网安备:62030202000185
新闻热线:0935-8219255 0935-8330092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