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世珍宝西夏碑、“陇右学宫之冠”文庙、“石窟鼻祖”天梯山石窟、鸠摩罗什舌舍利塔等唯一性文旅资源,让武威这颗“河西走廊上的明珠”,成为全省文物资源大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乌鞘岭天广云阔、冰沟河钟灵毓秀、摘星小镇星光璀璨、八步沙林场精神永驻,在广袤的地域上,武威富集了冰川、雪山、森林、草原、沙漠、绿洲等各种自然景观,它们与历史文化、民族风情交相辉映,成为越来越多人心中的“诗和远方”。
进入新时代,武威严格落实“三新一高”要求,紧紧围绕文化旅游名市建设目标,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提升文化旅游要素品质,全力打造“5+N”文化旅游产业链,优秀文艺作品不断涌现,各类文体活动丰富多彩,文旅融合事业不断发展,文旅资源“串珠成链”“串点成线”,产业发展“一盘棋”推进,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呈现繁荣发展态势。
文旅项目多点开花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只有把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旅游产品才更具生命力。
在武威老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五凉文化博物馆、李铭汉故居及翰林园等一批文旅融合项目加快推进或建成开放;在新城区,博物馆、体育馆、图书馆等一批公益文体设施拔地而起,武威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以来,武威市通过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深度融合,以项目攻坚为核心,持续加大重点景区建设,以引进培育骨干链主企业为抓手,打造精品文旅产业链条,以品牌塑造为桥梁,加大品牌宣传推荐力度,做优文旅产业链,重塑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精心策划万人健步行、广场舞大赛、民勤沙漠国际马拉松、古浪长城徒步走、天祝赛马会等赛事活动,发展全民冰雪运动、房车露营、赛马等体育旅游业态,让国内外游客耳目一新。
让文化“活”起来、旅游“火”起来、形象“靓”起来。借助“马踏飞燕”品牌,依托雷台汉墓丰厚的历史资源,汉唐天马城景区建成投运,景区融合了汉文化以及现代元素造型,大汉赋、天马歌、凉州词三大体验馆拔地而起。遍布景区的多组雕塑,分别展现了天马、张骞出使西域、霍去病远征匈奴、设置河西四郡、丝绸之路以及西凉伎、胡腾舞、王杖简、姑臧夜市、凉州七里十万家、张轨纳贤、马市、八骏等历史文化元素。景区通过发掘汉代历史文化、天马文化,提升改造雷台汉墓遗址公园及周边文旅设施,全力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新高地。2021年至2023年,武威市共实施重点文旅项目50项,完成投资64.93亿元。今年全市谋划实施重点文旅项目18个,总投资23.64亿元,进一步补齐短板弱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产业链的发展空间不断完善。
文创产品增色添彩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武威是古代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本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交流重镇,多民族融合形成了气势恢宏的“天马”文化、灿若繁星的五凉文化、独具特色的边塞文化、高雅绝伦的西凉乐舞。
文化因创新而辉煌,文明因发展而精彩。武威市着力加强武威元素宣传推广力度,创新理念,拓展思路,把文化内涵融入旅游产品研发,培育“武威游礼”文旅品牌,研发出马踏飞燕文物仿制品系列、沙雕沙绣系列、“高原小白”毛绒玩偶系列、五福献瑞不倒杯、牡丹丝巾等20大类500多种旅游商品,推出玩偶、日历、挂件、扇子、笔筒、文创雪糕、文创月饼、文创酒等一系列种类丰富、设计精巧、实用性强的文创旅游产品,做好“有趣”“有用”“有文化内涵”文章,打造全市文旅市场消费增长新引擎。铜奔马、鸠鸟等文创雪糕受到广大游客青睐,让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活”起来、“火”起来。
搭建展示推广和交易平台,武威市文旅系统充分利用各类行业展会、商品博览会等平台,展示推介优秀文化创意产品。西夏仿古陶瓷制品、“沙益生”系列产品、“高原小白”毛绒玩偶、书城不夜书灯分获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甘肃旅游商品大赛铜奖。2023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上,武威市文创和旅游商品苏武小镇辣椒酱系列、皇台原浆窖底原浆系列获银奖,春晓特色小瓶醋获铜奖。
文化遗产推陈出新
在武威这座千年古郡,凉州贤孝、武威宝卷、凉州攻鼓子、华锐藏医藏药、华锐藏族服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千百年传承扬弃,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熠熠生辉,在文旅融合中发挥着有力助推作用。
近年来,武威不断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利用,组织实施武威文庙、天梯山石窟、雷台汉墓、长城遗址等一大批重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武威文庙儒学院遗址区基础设施提升改造等项目进展较快,文物保存状况和周边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在博物馆推出“天马故乡 河西都会”基本陈列展、“承前启后 继绝扶衰”五凉历史文化展等一批有影响力的陈列展览,天梯山石窟专题展获2022年度全省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奖”。
同时,设立市非遗保护中心,加快推动文化遗产成果转化。出台了《武威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管理办法》和《武威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挂牌成立25个市级非遗传习所,非遗综合展馆3个,非遗传承基地2个。民勤曲子戏、天祝唐卡成功入选第五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全市国家级非遗项目达到7项。吐谷浑王族墓葬群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天梯山石窟2幅修复壁画亮相2021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市博物馆馆藏大藏经保护修复项目获评“2021年全国十佳文物藏品修复项目”,舞蹈《凉州攻鼓子》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凉州贤孝”入选甘肃文化符号,凉州区四坝镇、天祝县天堂镇先后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市非遗保护水平不断提升。
文体活动精彩纷呈
体育设施为人民群众健身提供了物质基础。我市全力落实体育强国战略,大力实施“体育惠民”工程,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着力解决群众就近健身、科学健身问题,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办实事。
武威市以场地为中心、结合村(居)行政区划、人口密度、服务半径等,科学合理规划,实施21个多功能运动场、42套健身路径和智能健身路径、1个笼式足球场、2个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为乡镇、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配建体育器材价值82.36万元。截至2022年底,全市有各级各类体育场地5655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42平方米。
去年以来,全市积极筹划举办各项参与度高的群众性体育活动,打造影响力大的品牌赛事,成功举办第二届广场舞大赛、“寅虎闹元宵”武威市三人制男子篮球赛、社区运动会、天祝县“二月二”“六月六”传统赛马会、“喜迎二十大·志愿我先行”全民健身项目示范展演等系列活动,加强对广场舞、健身气功、太极拳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项目的推广普及。同时,持续抓好体育公园、多功能运动场、智能健身路径、笼式足球场、健身路径等项目的申报实施,把惠民实事办好,让群众看到变化、见到成效、得到实惠,让群众在快乐中健身,让科学健身引领运动新风尚,激发全民健身活力,让“体育+旅游”融合发展取得新成效、迈上新台阶。
新武威记者董丽俊 高延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