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在绿中,人在景中;水清岸绿,村靓业兴。
风光正好,“新”潮澎湃;林海飒飒,“碳”汇未来。
……
党的十八大以来,武威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力推进全域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实现了思想观念、体制机制、产业结构的深刻变革,生态文明建设各项重点任务有效落实,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走出了一条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互促共赢的创新发展之路。
祁连山活力再焕发
一沟云杉翠,两山绿意浓。位于天祝县大山深处的炭山岭镇千马龙煤矿,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劲风里,抖落满身煤尘,完成了它的“绿色嬗变”。
千马龙煤矿之“变”,是武威生态持续向好的缩影。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武威市把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治作为推进全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和头等大事,坚决扛牢生态环保问题整改政治责任,实施祁连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对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原住居民迁出区域进行自然封育和人工造林恢复生态,构建“天地空”一体化监管体系,建立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常态长效巡查监管机制,扎实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不断巩固深化治理成效。
“经过整治,现在的祁连山草已绿,树已高,生态环境正在持续向好,焕发出新的活力。”天祝县自然资源局炭山岭国土所工作人员说。
如今,巍巍祁连,山变绿了、水更清了、林更密了,马鹿、石羊、狐狸、狼等野生动物种群进一步扩大,雪豹、金雕、马鸡等珍稀动物频繁出现,成为祁连山生态环境变化的“见证者”。
科学绿化全面推进
九月的凉州区南部山区国家储备林种植基地,满目苍翠,层峦叠嶂。祁连云杉环绕半山腰,山杏、樟子松、沙棘等树木纵横成行、绵延不绝,微风拂过,绿浪涌向远方。
武威市将国家储备林建设作为林业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谋划实施凉州区南部山区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计划利用8年时间,打造以山杏、樟子松等为主的国家储备林7.2万亩,推动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追青逐绿,层林揽梦。近年来,武威市将国土绿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乡镇组织实施、林草部门做好技术服务的工作机制。以石羊河、大通河流域两岸宜林区域等符合要求的造林区域为重点,采取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措施,实施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着力开展宜林荒山绿化,全面提升和增强南部山区水源涵养林涵养功能。
固绿水青山之本,筑绿色发展之基。今年以来,全市共完成人工造林17.16万亩,退化草原治理32.3万亩,提质增效17.15万亩,处处呈现出一幅幅生态景观美丽画卷。
防沙治沙创造奇迹
武威东、西两面分别被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包围,干旱缺水、沙多林少,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缘的古浪县八步沙,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还是黑风肆虐、沙进人退的荒漠。在40多年艰苦卓绝的努力下,“六老汉”三代人先后完成治沙造林32万亩、封育管护林草面积45万亩,使周边10万亩农田得到保护,绿洲向沙漠过渡地带整体向北推进了30公里。
处一隅而观全局。八步沙的沧桑巨变,正是武威市坚持荒漠化防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案例和生动实践。
在防沙治沙工作中,武威市围绕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科学谋划布局,突出重点治理,纵深推进荒漠化综合防治。如今,古浪县八步沙、民勤县黄茗沙窝、凉州区八十里大沙等风沙危害严重区域,一方方草格压下去,一株株青苗长出来,从“沙进人退”到“人沙和谐”,武威探索出一条荒漠化、沙化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之路。
数字无言,彰显巨变。据统计,自2013年批准设立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以来,武威市累计完成治沙造林278.8万亩,封育204.6万亩,退化林修复24万亩。2023年以来,全市完成人工造林61.5万亩,退化林修复8.5万亩。古浪县239万亩沙化土地全部完成治理,率先打赢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中的首个歼灭战。
节水护水成效显著
石羊河是河西走廊三大内陆河之一,石羊河流域生态安全关系甘肃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的生态安全。201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强调,“特别要实施好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和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项目,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近年来,武威市始终把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重要民生工程、重大发展问题,建立完善河长巡河、工作督察等17项制度,针对流域干旱脆弱的生态特性,将石羊河划分为城市亲水宜居3个水生态功能区,分段施策,打造了“五河两库三湖”示范河湖长廊,水生态环境有效修复,河湖保护观念深入人心。2022年,石羊河(武威段)成功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之一,为全国内陆干旱缺水河湖管护及河湖水生态修复治理提供了珍贵样板。
位于武威市民勤县的青土湖是石羊河的尾闾湖,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在这里呈合围之势,作为民勤绿洲生态变迁的“晴雨表”,青土湖曾一度消失。自2010年起,当地对青土湖实行生态配水,并逐年增加生态配水比例,让干涸已久的青土湖重现碧波。如今的青土湖,水域面积由2010年的3平方公里增加到现在的27.65平方公里,形成127平方公里的旱区湿地,日益成为当地的生态屏障。
沃野良田需要水,秀美山川需要水,老百姓生产生活更需要水。武威市坚决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深挖农业节水潜力,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和用水结构,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着力推动农艺节水、工程节水、制度节水有效融合,农业节水取得积极成效。
绿色产业持续提升
当绚丽的朝阳从地平线绽放,凉州区九墩滩光伏治沙示范园区内一片片光伏板沐光而起,开始接受来自太阳的馈赠。临空俯瞰,在波光粼粼的金沙“蓝海”里,由光伏板组建成的硕大“铜奔马”蔚为壮观。
上面发电,下面治沙,实现一地多用。光伏治沙模式兼顾生物治沙、人工治沙,利用光伏板遮阴效果,在大面积的沙地进行规模化沙生植物种植,最大限度将太阳能开发与沙漠治理充分结合起来,光伏发电区域阻隔风沙的防线正在茫茫戈壁沙漠形成。
产业布局实现优化,产业链条延展延长,这是武威牢固树立生态保护优先理念、提高生态资源绿色附加值的有益探索。
近年来,武威市实施生态修复、污染防治、国土绿化等“五大工程”,全力打造“1+N”生态环保产业链,编制生态环保产业链图谱,明晰了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发展路径,全力推动生态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探索实践生态治沙增汇与光伏治沙减排的双向碳中和模式,拓展创新“光伏+现代农业”等“光伏+”应用平台,稳步推进光伏治沙工程,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实现沙漠生态治理、沙漠旅游、群众增收、经济高质量发展多赢目标,推动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有效转化,助力全市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和生态环境“高颜值”协同并进,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双丰收”。(记者许德忠 韩筱蓓 陈志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