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 文旅
千年石窟 匠心传承 | 天梯山石窟:千年风华映匠心 历史巍峨铸辉煌
时间:2024-10-17 10:11:20 来源: 阅读量:593

图片

天梯山石窟,其开凿之始可追溯至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距今已有约1600余年的悠久历史。天梯山石窟的修建历程,历经多个朝代,文物层叠分布,这是其壁画和雕塑的重要特征之一。现存天梯山石窟群包含三层洞窟,共计18个,每一窟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艺术价值,见证了时间的流转与文化的积淀。 其地因远处祁连山脉层峦叠嶂,形态宛如悬梯般凌空而起,故而得名天梯山。山巅之上,积雪终年不化,银装素裹,宛如仙境,有古凉州八景之一“天梯古雪”这一壮丽自然景观。

图片

天梯山石窟地处甘肃省武威市城南50公里的张义镇中路乡灯山村。在当今史学界享有“石窟鼻祖”的美誉,是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的艺术源头。石窟开凿后,西域高僧纷踊而来,昙无谶来凉后,驻锡石窟寺,译经说法,凉州一时佛名远扬,震动中原,至北魏时这里的佛教艺术达到鼎盛。特别是北魏建立后,从凉州迁宗族吏民至平城(今山西大同),其中凉州高僧昙曜亲自主持开凿云冈石窟,使凉州的佛教艺术对内地石窟产生深远影响。与此同时,西遁高昌的北凉流亡政权,将凉州佛教随之带入西域,对新疆石窟也有一定影响。它对同时期周边或更远地区的石窟艺术风格具有一定的示范和启蒙,因此享有石窟鼻祖、石窟源头的美誉。

图片

第13号大佛窟,窟高30米,面阔19米,进深6米,大佛左右两侧有迦叶、阿难、文殊、普贤、多闻、广目天王6尊造像,主尊释迦牟尼佛,通高28米,大佛巍然端坐,庄严肃穆,有气吞烟霞,挥斥乾坤之势,佛祖的左手扶膝,右手施“大无畏”印,这一手印表示佛为救济众生的大慈心愿,据说能够使人心安,无所畏惧。

图片

主尊佛最里面的两位弟子,分别是左胁侍弟子迦叶和右胁侍弟子阿难。迦叶面部形象比较苍老,可以看到他明显的皱纹和微微向下撇的嘴角,是一个苦行僧的形象,但也代表了他的哲思深沉;阿难面部形象比较年轻、聪明,可以看到他微微向上扬的嘴角,是一个年轻者的形象,他原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以“多闻第一”著称。

图片

这6尊造像,神态逼真,形象各异,塑造精致。大佛依山而坐,脚下碧波荡漾,薄云缠绕其身,构成了一幅山、水、佛、云浑然一体的壮观奇景。

图片

图片

甘肃东西纵深1600多公里,保留着近百处的石窟群,这些大大小小的石窟群既是文化、艺术的结晶,也是丝绸之路历史的见证,为甘肃赢得了"丝路石窟走廊"的美誉。让我们走进位于甘肃省武威市的天梯山石窟,探寻“石窟鼻祖”的魅力与奥秘。走进这幽深的空间,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看着佛像的慈悲,壁画的灵动,每一笔一划都是对美的极致追求,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探索。它们不仅是艺术的杰作,更是心灵的归宿。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文化遗产,天梯山石窟见证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这里,佛教的精髓与中华文明的智慧相互碰撞,绽放出独特的艺术光芒。在未来的日子里,愿天梯山石窟能够成为更多人心灵的栖息地,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宁静与美好。

来源:天梯山石窟微信公众号

网站简介
版权说明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主管单位:中共武威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武威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武威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武威市广播电视台
陇ICP备08000632号 甘肃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62120180010 甘公网安备:62030202000185
新闻热线:0935-8219255 0935-8330092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