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吉泉先生离开我们将近十五个春秋了,今天回念和追忆,感慨良多,思绪万千。他的艺术人生,如同苍茫戈壁中的胡杨,艰苦地成长,艰难地奋争,人生精神、艺术信仰恰似胡杨“立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的品质,在家乡父老心中和艺术领域,永放光芒,历久弥新。
戈壁之灯映照奋斗之路
董吉泉出生于甘肃省武威市,自幼聪慧好学,酷爱绘画,省吃俭用购置笔墨纸砚,学习国画。《芥子国画谱》是他的心中之爱,经常借阅临摹。
1959年,考入兰州艺术学院美术系,后又升学于甘肃师范大学美术系,于1965年毕业。院校的6年时间,除认真研读美术理论、进行素描训练外,还涉猎西洋绘画理论、欧美美术哲学史,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毕业后,分配进入甘肃当地文化部门,从事繁杂事务工作,在宣传画绘制、展览承办、文艺宣传中历练了心志。在参与地方文物普查、艺术人物志的编纂中,让他更多地了解到西凉文化的深厚久远和丝绸古道的博大文明,为后期深入乡村采风写生,开拓了“接地气”的艺术视觉。
改革开放后,迎来了视野上的开阔和理念上的拓新,先后赴西安、北京等地学习观摩,和全国知名画家同场创作交流,在故宫博物院等地近距离赏析历代名家山水,在名山名窟中感受古老文明的艺术气息,特别是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博大文化,这段经历让他意识到传统山水不仅是技法的传承,更重要的是文化思想和精神本真的延续。
幼时的梦想、院校的训练、基层的感受,让他全身心投入到戈壁大漠的怀抱,聆听了丝绸古道上的驼铃悠悠,体悟了祁连山的风雨阴晴,一颗爱山、画山、美山的心灯,在戈壁塔灯的映照下,由朦胧到清晰、由胆怯到自信,在他的心中明亮起来,从此再也没有动摇过,一直指引着他在艺途上执着前行。
艺途之艰激励奋发之为
董吉泉是甘肃画坛有重要艺术成就的本土画家之一,在山水画的创作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语言风格和艺术面貌。
鲜明的主题定位。他的创作始终以西部山川为精神锚点,敦煌莫高窟史诗般的传奇故事、西域诸国灿烂文化的碰撞交融、千年西凉文明的延续演绎,是他常思常塑的精神命题。
古往今来,真正的山水画大家,都是“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都是和大自然交朋友、感受大自然的气息灵魂的,荆浩对话体悟太行山,范宽啸风饮露太白山,黄宾虹遍游漓江,刘海粟十上黄山,他们都是树立思想的自然观,灵魂的山水观。董吉泉也不例外,将更多时间用于实地考察西部山川,多次“用脚丈量山河”,让他对西部山川的理解由“表象”深入“内核”,他笔下的沙漠不再是具象的沙暴,祁连山不再是冰冷的岩石枯木,而是承载着历史使命的精神象征。如作品《苍茫昆仑一乾坤》,通过对山体的塑造和环境的烘托,把昆仑始祖的精神象征和文化寄寓表现得淋漓尽致。
不懈的风格探索。他的作品既有西部的雄浑风骨,又有南方的空灵神韵。如《大漠孤烟直》作品,多以水墨、泼彩的手法,展现西部祁连、大漠戈壁的古老沧桑,展现石窟、古道、飞燕的文化厚重。江南题材作品,以青绿、泼彩的风格,把楼阁亭台的诗意、青山绿水的涵养,用清雅、灵秀的笔墨表达出来,如《峡江帆影》等作品。他还以界画的手法描绘建筑,以没骨写意的精神表达意境。
丰富的笔墨语言。他的笔墨技法以“皴、点、勾、染”为主和墨彩的自如运用,表达“笔墨为魂”的精髓和“意与笔合”的意境。他的点、线极具生命力和张力,画西部山体轮廓和植被草木时,线条粗壮有力,点染浓墨重彩,行笔顿挫有力,形体厚重沧桑;画江南帆影楼阁时,线条则纤细灵动,墨色清雅,点染轻柔。他注重“染”法的探究,常用积染和破染的结合,营造画面氛围,打造自然气势;遵循“水墨为上”的传统旨意,又在“墨彩交融”中体现作品的意蕴和情趣。
诗意的华美篇章。古人言:“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诗画本一律,天工与开新”。作者通过对画的构思、形象、色彩的诗化,营造出诗的意境。董吉泉作品中的诗意之美,让人品之如醇醪,回味无穷。山水画如此,创作的“荷花”“梅花”系列花鸟画,文人气息贯通,华美之情充盈,让人仿佛置身轻松、安逸、和谐的世外桃源之中。
乡愁之情熔铸祁连之魂
细品董吉泉的西部山水画,其中蕴含着作者无限的乡愁记忆、精神寄托和人文情怀。
文明消失、传统断裂中的资料珍藏。作品中反复出现的牧民帐篷、古刹庙宇、竹筏木桥,这些不仅是形式元素,更是文化传承,暗示着传统在现代性冲击下的断裂状态。作品中常见的马鞍、舟楫、挑担,这些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农具器物,意在唤醒人们对农耕时期文明印迹的留存。
集体觉醒、民族复兴中的痕迹再现。作者对西部山川地貌的刻画,有的是史料的再现,有的是文明的复苏,这些蕴含温度、力度、深度的“时代”再现,让读者感动,使民众警醒。作品中驼队的行旅、风扯的经幡、莫高窟修缮的痕迹等,体现着民族精神的觉醒,地域文化的坚守。
生于斯地、爱于此景的乡土情结。他对西部的一山一水皆有爱意,以赤子之心将戈壁的辽阔、雪山的苍茫、祁连的雄壮凝练成艺术语言,在画纸上构建了雄浑而深情的西部天地。他对西部山川的热爱,是用生命一点一点丈量后的深刻共鸣,笔下的祁连落日是燃烧的绛红,戈壁胡杨是赭石透射的激情,在最荒凉处发现独特,恰似西部文明在极端环境中绽放的一抹亮光。
名就之时不忘滋养之恩
董吉泉历任兰州画院院长,兰州市美协主席,甘肃文史馆文史研究员。作品《丝路明珠》《苍茫昆仑一乾坤》入选第六届、第八届全国美展,作品《俄界星火》被毛主席纪念堂收藏,《丝路遗古》入选《中南海藏画珍品集》。曾获甘肃省“创作成就奖”、“敦煌文艺奖”一等奖。出版有《董吉泉画集》等著作多部。《人民日报》《美术》等报刊发表作品并作报道。
画家秦岭云先生评价:“欣赏董吉泉的作品:一是西部山水画,作品气势博大、充满生机,洋溢出一种民族精神和阳刚之气。第二类是写意青绿山水,在平淡中见新奇,质朴中见厚重,茂密中见幽深,洒脱中见端庄,雅俗共赏,耐人寻味,透露出清新自然,秀丽灵滋之气。”
在成就成果面前,他始终谦逊低调行事,认真踏实创作。初任院长期间,立足画院一切从零开始的现状,团结画院一班人做了大量艰辛的工作,取得了公认的成绩。带领画家走出去学习,深入生活感受。卸任院长后,一刻没有懈怠对画院建设的关心指导,一刻没有停止对中国山水画的思考探索,不断调整创作思路和风格语言,形成了技法多变、水墨新颖的董吉泉风貌。
他注重“画品即为人品”。汶川地震后,他第一时间创作义拍捐助,体现了艺术家强烈的使命责任和社会担当。他的画备受藏家追捧,但很少迎合市场。始终关心乡村教育,关爱年轻的艺术家,有时为劳模作画,有时为单位义务创作,在一件件感人的事迹背后,折射的是艺术家真诚的人文情怀和崇高的艺术信仰,启迪人们的正如戈壁中的“胡杨精神”,生时朴实无华,逝后光芒永照。
作者:王雪剑
来源:武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