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饭碗端得稳,日子才安心。
“十四五”期间,我市锚定“稳就业、保就业、促增收”目标,始终把就业工作作为民生实事的头号工程来谋划部署,聚焦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脱贫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在岗位开发、优化服务、政策支持、技能培训等方面精准发力,及时回应群众关切,持续激活就业“一池春水”,让越来越多群众在家门口、产业链上找到工作,把“增收饭碗”牢牢端在手中。
五年来,我市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8.9万人,累计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201.61万人次、创劳务收入588.95亿元,累计完成职业技能培训13.6万人次、创业培训2.2万人次,发放培训补贴8556万元。
织密服务网络 畅通就业增收路
“以前找工作靠四处打听,现在人社局局长直播带岗,手机上就能选岗位,太方便了!”刚通过“直播带岗”找到装备制造企业工作的市民王志勇感慨道。
让老百姓“端稳饭碗”,是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面对这一民生“必答题”,我市坚持把为民服务放在重要位置。
岗位是就业的“源头活水”。为破解企业“用工难”与劳动力“就业难”的供需矛盾,我市创新搭建“线上+线下”公共就业服务平台,聚焦重点产业链,围绕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开展“10+N”专项服务活动,把就业服务送到群众“心坎上”。
“市县区人社局局长直播带岗暖心行动”成为就业服务的 “金字招牌”。局长们走进直播间,化身“招聘主播”,为企业代言、为求职者引路,精准推送岗位信息;“直播大篷车” 则开进园区、深入企业,实地展示工作环境、生产流程,让求职者“身临其境”选岗位,有力促进重点领域和行业的人才供需对接;在《武威日报》开设“就业零距离”专栏,每天免费为1-2家企业发布用工信息。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36个零工市场(驿站),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一站式”服务;针对装备制造、数字经济、新能源、康养等重点领域开展技能培训,累计完成职业技能培训13.6万人次、创业培训2.2万人次,发放培训补贴8556万元,让劳动力“身怀技能好就业”,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8.9万人。
一座座劳务协作“连心桥”,让我市的富余劳动力带着希望走出家门,靠着双手挣回“真金白银”。在劳务协作方面,我市积极推动东西部劳务协作提质增效,持续深化与劳务输入大省新疆的协作交流,与天津市蓟州区等16个地市签订劳务协作框架协议,建立劳务合作城市联盟关系。目前,全市累计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201.61万人次、创劳务收入588.95亿元,让“外出务工”成为群众增收的重要渠道。
真金白银的支持、真心实意的服务,惠企政策红利不断释放,全力推动就业岗位扩容提质。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成为民生改善的重要保障,成为经济发展的亮丽底色。
聚焦重点群体 托举千家幸福
生活的甘甜与就业有关。每一份工作的背后,都连接着一个家庭的幸福。
在武威市劳动服务技工学校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修专业,党延平练就一身“好手艺”,在2024年武威·克拉玛依专场招聘会上,他凭借着自己出色的技术,从千千万万的毕业生中脱颖而出,赢得了一家新疆企业的青睐。
在甘肃西凉人力资源有限公司“政府搭台+企业运作”模式下,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杨晓雨实现了就业。
“工厂就建在家门口,现在我既能挣到钱,又能照顾家里。”在凉州区宣武街泽秀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的服装加工车间,宣武街居民赵娟正熟练地操作着缝纫机。
他们的故事,折射出“十四五”期间,我市就业支持体系覆盖重点群体、托举民生幸福的温暖底色。
常态化开展线上线下各类招聘活动,搭建双向交流平台,打造就业超市、零工市场细化就业服务,走出去、引进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力技能水平,做实做细就业指导服务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5年来,我市聚焦重点群体就业,加大援助力度,针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脱贫劳动力等群体精准施策,帮助3361名失业人员重获工作,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1131”专项服务,助力1019人实现再就业。
同时,我市推行就业服务“网格化”管理,为群众提供“一对一”精细化帮扶。针对零就业家庭,全力开展援助,已为124户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难题,帮助491名零就业家庭成员找到工作,城镇公益性岗位安置1702人就业,684名残疾人实现就业,切实做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稳住“增收饭碗”。
特色产业赋能 家门口捧起“金饭碗”
在古浪县横梁乡绿洲产业园的甘肃精诚金榜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剪裁、缝边、整烫……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赶制订单,忙而有序。
“我感觉家门口有这样一家工厂,真的很不错。在这里上班离家也不远,能照顾上家里,而且收入稳定,比外边打工要好得多,真正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公司员工王银霞说。
王银霞是甘肃精诚金榜实业有限责任公司乡村就业工厂工作5年的一名老员工,如何兼顾“钱袋”与“家庭”,王银霞深有感触。“在这里上班不出远门就能挣到钱、学到技术,公司根据工序、部位的不同,给我们按件计酬。我们也能自主灵活安排上班时间,有事即走。”王银霞说。
“5年来,我们累计吸纳500多人就业。工厂结合实际,对没有服装加工经验的群众进行免费培训,让他们学到一技之长。对有就业愿望但因家庭原因无法外出务工的妇女,提供就近就地就业岗位,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甘肃精诚金榜实业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蔡玉芬告诉记者,工厂还设置残疾人和特殊人群就业岗位,积极帮助他们就业增加收入。
精诚金榜公司的发展轨迹正是武威市乡村就业工厂转型升级的缩影。“十四五”期间,武威市充分发挥政策、资源、人口“三大优势”,通过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实施以工代赈项目、壮大市场主体等方式,促进劳动力由“出远门”向“在家门”转变。持续推行“大就业”信息系统录入和“职业培训券”电子化管理模式,大力实施“技能照亮前程”专项行动,围绕装备制造、人工智能、医疗康养等重点领域人力资源需求,创新实施“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培训模式,通过企业生产一线实践学习、根据岗位需求组合课程、依托项目载体提升能力等方式,有力推动培训服务提质增效,满足市场与产业多元化需求,培训后就业率达85%以上。
从戈壁农业大棚到高原农家乐,从乡村工厂到现代农业产业园,多元化的就业载体正在武威大地上茁壮成长,从搭建就业服务平台到培育特色产业,从支持返乡创业到深化劳务协作,武威市始终把就业工作放在民生保障的突出位置,用实实在在的举措,让老百姓的“饭碗”端得更稳、“日子”过得更甜。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回望“十四五”,温暖的就业答卷筑牢了民生之基,守护着万家灯火。
>>>记者手记:
缝纫机的嗒嗒声里,是王银霞“挣钱顾家两不误”的踏实笑容;“直播带岗”的屏幕那端,是王志勇“指尖选岗”的便捷体验;用人市场的交流声中,是党延平“凭手艺赢未来”的自信身姿……这些生动的画面,构成了武威就业工作最真实的注脚。
“饭碗”虽小,关乎千家万户;“就业”二字,承载民生冷暖。“十四五”期间,我市将就业作为头号民生工程,其背后是对“民生是最大的政治”这一理念的深刻践行。从“局长直播带岗”的创新探索,到“技能照亮前程”的精准赋能;从东西协作的“连心桥”,到乡村工厂的“金饭碗”,每一项举措都瞄准了群众最迫切的期盼——一份稳定的工作、一个可期的未来,这种“一个都不能少”的坚持,让政策红利化为群众手中“稳稳的幸福”。(记者徐燕 楚妍霞 陈志鑫)
网站简介
版权说明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