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祁连山腹地的天祝县,入冬后的壮阔景致映入眼帘:层林叠翠渐染丹霞色,草原铺展成金色绒毯,远处的卡洼掌雪山覆着皑皑白雪,在天地间勾勒出银色的轮廓。毡房前,牧民们捧着热腾腾的酥油茶,专注聆听 “流动宣讲队” 用乡音土语解读政策理论。华藏寺镇的社区广场上,非遗民歌展演热闹开锣。
天祝县始终锚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核心主线,以思想政治工作为重要抓手,让党的创新理论如春风化雨般 “飞入寻常百姓家”,为这片高原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能。
“流动宣讲” 接地气 理论传播润民心
“草原上的宣讲,就得像酥油茶一样,暖胃更暖心。” 天祝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的话语,道出了当地理论传播的真谛。针对农牧民居住分散、信息传递不便的实际,该县组建 “志愿宣讲轻骑兵”,让宣讲员走出会议室,深入田间地头、牧区毡房,用通俗易懂的方言白话拆解政策,以鲜活可感的身边事例阐释党的创新理论。摒弃照本宣科的刻板模式,宣讲聚焦“十四五”以来全县在生态文明建设、特色产业发展、民生福祉改善等领域的亮眼成就。围绕医保报销、草原奖补、乡村旅游等群众最关心的热点话题,将宏大理论转化为“小故事”,把“大道理”讲成“家常话”。截至目前,该县累计开展主题流动宣讲2800余场,覆盖群众7.6万人次,让理论传播真正走进群众心里。与此同时,“‘习语·涵养初心’”栏目同步上线,借助数字化传播优势,让党的理论在 “指尖”流转,成为青年群体学习理论、汲取力量的新阵地。
文化浸润聚合力 非遗传承促团结
天祝县博物馆的“民族民俗展”现场,参观者驻足凝视文物,认真聆听跨越千年的民族交融故事;乌鞘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老民兵何玉兰的讲述饱含深情:“当年坚守乌鞘岭,再苦再累都咬牙坚持,如今给年轻娃娃们讲这些故事,就是要把这份精神传承下去。”如今,这里已成为未成年人思政教育的“第二课堂”,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该县深挖本土红色资源,精心整理 “天祝号战斗机”等多个党史教育典型案例,打造沉浸式“行走的思政课”,让红色精神可感可学。与此同时,将思政元素深度融入非遗传承全过程:民歌艺人匠心新编“民族团结曲”,旋律中饱含同心向党的赤诚;“大国工匠”、天祝唐卡省级传承人马才成绘制《吉祥的锅庄》,用传统艺术展现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美好图景;社火队演绎的“白牦牛表演”,将民俗文化与时代精神相融,传递奋进力量。文化成为凝聚人心、增进认同的坚实桥梁,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潜移默化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思政引领发展路 高原绽放幸福花
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最终要靠发展成果检验,要体现在民生改善的获得感中。旦马乡曾因草场纠纷频发,邻里失和、发展受阻。近年来,当地创新推行“思政 + 治理”模式,建立“四个一”为民服务机制,引导党员群众围坐一堂共商发展大计、共解矛盾难题,不仅成功化解多年积怨,更凝聚起抱团发展的合力——村民联合创办牦牛养殖合作社,让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户均年增收2万元。“过去总觉得思政工作是‘务虚’的,如今才真切感受到,它是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实招硬招’。”旦马乡土塔村党支部书记罗仁增草的感慨,道出了群众对思政工作的全新认知。该县将思想政治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通过评选“最美家庭”“致富带头人”等先进典型,树新风、扬正气,持续激发群众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2024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83.42亿元,同比增长7.9%,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果持续巩固,高原藏乡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坚实、越走越宽广。
思想政治工作既是凝聚共识、汇聚人心的“软力量”,更是破解发展难题、推动事业进步的“硬支撑”。“思政工作要像种子一样,深植群众心田,在高原沃土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如今,这颗满载希望的种子已在雪域藏乡枝繁叶茂,正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注入蓬勃生机,让祁连山脚下的各族群众在团结奋进中续写幸福篇章。(记者张宏勇 通讯员徐世乾 拜占龙)
网站简介
版权说明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