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文物话中秋
时间:2023-10-08 09:10:30 来源: 阅读量:2316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又称为月圆节或团圆节。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会与家人团聚,赏月、品尝美味的月饼,表达对家庭团圆和幸福生活的祝福。

中秋与诗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它源自古人对月神的祭祀,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汉代以后开始普及,定型于唐代初期,在宋代以后开始流行。

古时认为,中秋之夜,一处晴,到处晴;一处阴,到处阴,苏轼《中秋月》就有“尝闻此宵月,万里同阴晴”的诗句。八月十五这天晚上有“月到中秋分外明”的说法,月亮被认为是一年之中最圆和最亮的状态,象征着中国文化中的团结和团聚。因此,苏轼在中秋之夜欢饮达旦,大醉之时,望着天上的明月,作《水调歌头》,抒发思亲之情,创作了流传至今的千古名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作为中国文学最常见的意象——月,寄托了古今无数文人心中无限的悲欢离合。很多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唐明皇夜游月宫等都与中秋节和月亮相关。玉兔、蟾蜍作为月亮的代称被无数文人雅士所化用,如李白《古朗月行》中:“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传说月中有仙人、桂树、白兔。当月亮刚刚升起来的时候,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而后逐渐看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再看见月中白兔在捣药。诗人运用这一神话传说,写出了月亮初升时逐渐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白居易《中秋月》中的“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用玉兔银蟾蜍代指明月,抒发了皎洁的明月照着多少人怀着离愁别恨,伤心到了极点地过中秋,明亮的圆月是绝对不会知道的。中唐诗人戎昱《中秋夜登楼望月寄人》中的:“初惊桂子从天落,稍误芦花带雪平”想象月中的桂树从天上落下,芦花在明月之下宛似白雪一片,用丰富的想象婉转地抒发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中秋与月饼


月饼,最初是古代先民用来祭月、拜月的贡品,原名胡饼。据说唐玄宗与杨贵妃中秋赏月吃胡饼时,唐玄宗嫌“胡饼”名字不雅,杨贵妃抬头看着皎洁的明月,脱口而出“月饼”。这个传说故事映衬了中秋节与月饼悠久的历史传统。

唐代,当时的都城长安就出现了专门制作各种饼糕的店铺。月饼也成为了人们喜闻乐见的面食之一,风靡大江南北,甚至传播到了遥远的新疆地区。1972年吐鲁番阿斯塔那230号墓出土的宝相花月饼,以小麦粉为原料,模压成型,烘烤制成。呈圆形,土黄色,其上的宝相花纹清晰可见。月饼制作精致,花纹图案搭配错落有致,造型新颖别致,充分体现了当时人们高超的面点制作技艺。

阿斯塔那出土唐代宝相花月饼

宋代,各种口味的糕饼深受文人士大夫的喜爱,苏轼就曾经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吃月饼就好像吃着圆圆的月亮一样,月饼里面有酥油和糖浆混合而成的馅料,中间有酥酥甜甜的味道。明清时期,出现了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为馅,这就是今天的五仁月饼了。从这里可以看出月饼在中国是历经千年传承而来的传统美食。

武威人也有着源远流长的月饼文化,凉州有句俗话讲道:“五月端五穿出来,八月十五端出来”,其实端出来的就是凉州大月饼。凉州大月饼,优选优质面粉,发酵好,搅拌均匀,有筋骨。其做法是将面擀成圆饼状,分别抹上清油,洒上红曲、姜黄、胡麻等粉末来调色调味,然后一层层叠起来,最后苫上皮子,上锅蒸熟。凉州大月饼最大的特点就是“大”,吃的时候,切成方方整整的,一片一片从高处往底下吃,口感酥软醇香,显示出凉州饮食文化的浓郁风格。2001年张掖高台县清理出土的魏晋墓有一副庖厨图,画中绘一女子立于一侧,其面前有悬着的盘、钩等,地上有成排的几、案,上面堆放着圆锥状食物,且每一块食物可分成数层。或许我们可以猜想,这种圆锥状食物可能是凉州大月饼的雏形和来源呢。

高台魏晋壁画墓庖厨图

到了中秋节的晚上,各家各户都会在客厅或者院落里来“献月饼”,圆圆大大的月饼与天上的明月相应,寄托了中秋佳节武威人对“团圆”的美好寓意。

凉州大月饼

武威出土文物中的中秋


白兔自古以来就和长寿的寓意挂钩,从汉代以后,逐渐出现了月亮和捣药玉兔形象合并的现象,以此来期盼长生。武威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中慕容智的墓室壁画中就有玉兔捣药图,在西壁上有一个圆形白色区,内墨绘一桂树,树下绘一正在捣药的玉兔,从其位置和形象判断,这一圆形白色区应该代表着月亮。

慕容智墓玉兔捣药图

汉代张衡《灵宪》中提到,后羿向西王母请求不死之药,后羿的妻子嫦娥偷偷吃了这颗药,飞往月宫,于是,嫦娥就住在月宫里,变成了蟾蜍,也就是传说中的月精。所以民间把月中的黑影叫做蟾,也叫作兔。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月亮和蟾蜍联系在一起由来已久。武威磨咀子汉墓群出土一件铭旌,铭旌上端绘有日、月图像,日中填有三足乌和九尾狐,月中填有蟾蜍和玉兔。武威磨咀子曾发现一座汉代壁画墓,顶部绘天象图,左面为太阳,太阳中立金乌;右面为月亮,月亮中有蟾蜍。

磨咀子墓出土铭旌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佳节,皎洁的月亮冉冉升起,让我们在古代赏月、品秋的诗词和文物中,感受中秋的文化;让我们在中秋夜里,与家人共聚在明净的月光下,围着美味的月饼和香甜的瓜果,抬头看看那天上的蟾蜍玉兔、嫦娥吴刚。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者简介

刘茂伟,甘肃武威人,硕士研究生学历,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参与完成省社科院单列课题1项。


来源:凉州文化研究


网站简介
版权说明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主管单位:中共武威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武威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武威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武威市广播电视台
陇ICP备08000632号 甘肃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62120180010 甘公网安备:62030202000185
新闻热线:0935-8219255 0935-8330092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