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屋’的‘爱心助残’徽标配以红色苹果形状标识和心形双手,‘果柄’为‘绿芽’,象征着爱心与希望。”残疾人马一凡指着“爱心助残”徽标解释的时候,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笑容。
今年5月,位于凉州区民勤路126号处的一家挂着“爱心屋”徽标的店铺开业,甘肃天勤食品有限公司对店铺托管运营,并安置了2名残疾人就业。
“开业那天,我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就是想以一个全新的姿态从事好这项工作。”38岁的马一凡长得白白净净,肢体二级残疾。她告诉记者,店铺开业已180多天,月销售额达3万元以上,每月工资收入2600元。
马一凡告诉记者,19岁那年考上大学,刚读了一年,就查出患上骨肿瘤,刚开始要截肢,通过积极治疗,最终保住了腿。随后,轮椅、双拐、单拐陪伴着自己,直到生活能够自理。这些年,她在电信公司上班6年,后被安置到公益性岗位工作3年,期满后,到明清一条街夜市摆摊卖袜子,此次又被安置在“爱心屋”从事销售工作。
为扎实开展结对关爱困难重度残疾人行动,省残联在全省范围内实施“爱心屋”助残就业项目。武威市、凉州区残联在学习先进经验广泛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明确了“爱心屋”建设的目标任务、安置对象、就业方式、运营模式等,通过爱心企业托管、参与运营管理、公益项目扶持等方式,将“爱心屋”建在人流量较大的临街店铺、街区、商业街、居民小区等处,既解决了残疾人的就业,又方便了周边居民群众的生活需求。目前,凉州区3所“爱心屋”,天祝、古浪、民勤各1所“爱心屋”已建成投入使用。
每天早晨8点“爱心屋”开始营业,晚上10点30分关门,尽管忙忙碌碌,但马一凡每天都抽空坚持看书学习。目前,她报考了武威职业学院函授大专班,学习行政管理专业,就是想通过“充电”提升自我素质。
我市各级残联以“爱心屋”建设为载体,为残疾人及其家属就业创业“搭桥铺路”,全力托起残疾人“稳稳的幸福”,推动“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工程建设更有温度和力度,使“爱心屋”成为展示残疾人自信、自强、自立的城市风景线。( 记者范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