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区县新闻
幸福的话儿说不完
——走进古浪县富民新村看变化
时间:2024-09-05 09:19:37 来源:武威日报 阅读量:981

山路一弯又一弯,峻岭一叠又一叠。山峁之间,廖无人烟,草浪随风摇荡,鸟鸣回响不绝,这里是古浪县南部山区。

十年九旱,靠天吃饭,曾经是南部山区的真实写照。致富无门路,发展无优势,无法实现“两不愁”;受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制约,更无法实现“三保障”。加之受生态承载能力的制约,山区群众的发展问题无法解决。在对这一现实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武威市下决心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把南部山区贫困群众整体搬迁到条件较好的黄花滩。

金秋时节,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喜获丰收。刚刚忙碌完农活的李应川坐在村头,眺望远山,他仍觉得,现在的生活就像一场梦。2018年,李应川一家从古浪县南部干旱贫困的横梁乡山区搬进了富民新村,住上了一砖到顶的新房子,吃上了干净方便的自来水,一出门就是水泥路,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

“挪穷窝、搬新房、有新业,吃穿不愁,啥都方便。”李应川感慨地说,现在的生活和以前的生活比一比,想都不敢想。

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期间,来到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考察。在富民新村,习近平总书记看到老百姓生活越过越好很欣慰,他说,你们高兴我们也高兴,共产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就是为老百姓办事的,让老百姓生活幸福就是共产党的事业。

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殷殷嘱托极大地激发了古浪县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5年来,富民新村的搬迁群众实现了从移居到安居、从安居到乐业的过渡,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如今,“让易地搬迁的群众留得住、能就业、有收入,日子越过越好”的美好愿景正逐步成为现实。

鸟瞰富民新村

足球少年

壮大产业

科技兴农

老有所乐


科技耕耘硕果富农

最近,因为棚里的人参果长势不见起色,富民新村村民杨生龙犯了难。正在他一筹莫展之际,碰上了上门“问诊”的古浪县园艺技术工作站农艺师陈立宏。

陈立宏一边随着杨生龙走进棚里仔细查看,一边为他答疑解惑。“哪能一口吃成大胖子?水肥使用要适当,间隔时间更要讲究,做到科学施肥、精耕细作。”

对于这些过去在山区靠天吃饭、种旱田的移民群众来说,日光温室只在电视上见过,真正让他们种植经营却面临着许多实际困难。

到了温室种植关键期,陈立宏每天都坚持逐棚逐户进行技术指导,面对面讲、手把手教,一年365天,260多天他都在日光温室里忙碌,十里八乡谁家遇到种植上的问题都找他。

“农户经营一座温室不容易,如果一茬种不好、管不好,蔬菜受病虫害和高温冷冻影响,损失很大。”

“刚开始种植温室的时候没经验,多亏了专家技术员,从起垄、定植,到温度管理、病虫害防治,手把手教我们,让我们掌握了技术,收入也越来越好。”从种小麦、土豆到种西红柿、人参果,从不理解到主动学,从年收入七八千元到四五万元,杨生龙扳着手指细数这些年自家发生的变化,越来越有盼头了,精气神也更足了。

累计建成日光温室820座、养殖暖棚940座,全村畜禽存栏量5.4万头只,果蔬年产量6500多吨,年实现收入3200多万元……富民新村坚持把产业培育作为群众稳定增收的根本之策,日光温室、精细果蔬和牛羊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

农业技术是农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推动着农业从依赖资源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

近年来,富民新村积极引进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产业园、海升集团智能玻璃温室相继落地投产,以串收番茄、草莓、古浪香瓜等为主的优质果蔬产销两旺。

在富民新村东侧的古浪越海农业有限公司12万平方米的智能温室里,炽热的阳光透过玻璃屋顶倾泻而下,包裹着成串的小番茄,温暖明亮。工人们娴熟地操作着升降平台,穿梭在巷道中进行田间管理。

这些番茄的“出生”被赋予了农业科技内涵,无土化栽培、智能温室培育,最大限度节约种植场地,增加单位面积产量,采摘期可达8个月左右,结出的果实品质好、颜值高、口感佳,备受消费者青睐。2023年,公司年产优质串番茄2700吨,产值达8000万元。

如今,古浪越海农业有限公司已然成为富民新村产业发展的新标杆,见证着富民新村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也带动周边群众就地就业。

“以前两眼一睁就是高山深沟,每天就惦记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一年辛辛苦苦下来就这点盼头还要看老天爷给不给面子。”搬到富民新村后,何玉平“摇身一变”成了公司员工,每月按时领工资,有了稳定收入,也不像以前那么苦了,一年下来能挣三万多元。“种地容易,种好地难。在这里上班不仅挣工资,还让我明白,种地必须用高科技。”

强筋壮骨惠民反哺

移民群众刚搬进来时,富民新村的村集体经济几乎是一穷二白。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富民新村视察时叮嘱大家,从发展产业、壮大集体经济等方面想办法、找出路。

挪穷窝,就要换穷业。从单一的种植结构到建起日光温室、发展节水农业,从粗放式管理转变为集中式管理,多元化的农业新主体推动了村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

富民新村通过组织引领、龙头带动、入股分红、建厂办企、发展林果经济等方式,建成了包括种植区、养殖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经济林基地、纸箱厂在内的村集体经济产业园区,让搬迁群众有了致富产业,有了稳定收入,搬迁成果日益稳固。

“富民新村是靠着大家一条心奋斗着兴旺起来的,村里挣的钱都要花在老百姓身上。”村里有了钱该怎么用?富民新村党委书记张延堂一语中的。

今年上半年,富民新村从村集体经济收入中拿出60万元,为符合条件的659户村民家实施了外墙保温改造工程,村民吉金花就是受益者之一。

“墙上铺了一层厚厚的保温材料,还都是免费的,今年冬天肯定更暖和。”吉金花说。

搬离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富民新村坚持安居与乐业并重,通过“村集体+园区+产业龙头+农户”模式,确保搬迁群众住进新居后有事做、有收入,带动周边200多名群众就近就业,让搬迁群众基本生活有保障、长远发展有奔头。60岁的任忠年正是其中一员。

见到任忠年时,他正在富民新村蓟州帮扶林里干活。剪枝、除草、打药……如今,任忠年已从一个普通的农民成为技术娴熟的护林员。“年纪大了出去打工也找不到好岗位,哪承想在家门口就能挣上钱。”

每天按时去林子里打理果树,每年能领8000元,平时还能照看小孙女,任忠年对现在的生活十分满意。“既能挣钱减轻子女负担,又能照顾小孙女,比原来在山里强多了!”

“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216.68万元,是2019年的4.4倍。”张延堂对这每一个数字都烂熟于心。

“每年的村集体经济收入,都为来年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实现产业的延续性。同时,我们还将部分村集体经济收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奖励新考上本科大学生、评选好婆婆好媳妇等,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村民生活越来越幸福。”张延堂说。

安居乐业幸福生活

从山里搬到黄花滩,从土坯房搬进新砖房,以留守老人、儿童为主体的村民们如何适应新生活、融入新家园?富民新村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正值暑假,富民“一老一幼”关爱服务中心一片欢声笑语。

严娜和小伙伴每天上午都会准时去服务中心的爱心课堂,这里有志愿者帮忙辅导作业,写完作业可以看书,天气好的时候还会在户外广场做运动。

为满足“一老一幼”多样化、多层次服务需求,富民“一老一幼”关爱服务中心设置棋牌室、舞蹈室、曲艺室、台球室、乒乓球室、书画室、健身室、理发室8个功能室,为周边特殊困难老年人、儿童提供日托、助餐、助浴、医疗、理发等照护服务,移民安置区养老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高了,移民区老年人、儿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也得到不断增强。

“这里有朋友一起玩,有哥哥姐姐辅导作业,玩得开心也能学得认真,到了饭点,我和爷爷奶奶还能吃上可口的饭菜。”小严娜如今已经记不起在山里的日子了,她的童年里,有的只是整洁的新家、热腾腾的饭菜、可爱的玩伴和漂亮的裙子。

在富民完全小学,若问起最受欢迎的活动是什么,很多学生都会不约而同地回答——足球。

晨光熹微,朝暾初露,一道弧线勾勒出少年们“足球梦”的轮廓。他们在球场上挥洒汗水,带球、强攻、突破、躲闪……

2019年5月,富民完全小学足球队正式组建,二年级以上的学生全员参与;2020年6月,配备专业足球教练;2022年8月,中西部地区青少年足球邀请赛以两胜一负的战绩晋级八强……富民完全小学足球队一步一步为大山里搬出来的少年筑起“足球梦”,这些确凿无疑的努力,在时间与空间的共谋下,正一点点清晰起来。

“两年前,我带着孩子们去贵州参加中西部地区青少年足球邀请赛,第一场比赛我们就以7:2获得了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终场哨音响起,孩子们笑着喊着冲向我的那一刻至今难忘。”教练王玉龙动情地说,足球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多走出去、多比赛,看看外面的技战术,增长他们的比赛经验。现在明显感觉孩子们心态更稳定了,上场也不怯战,不仅增强了身体素质,更提升他们的自信。

——先后建成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富民大舞台、“一老一幼”关爱服务中心,为周边1000多名困难老人提供多元化服务,群众获得感、满意度不断增强。

——富民完全小学高标准配备科学实验室、卫生保健室、心理咨询室等功能室,建成足球运动场、“留守儿童之家”“乡村少年宫”等活动场所,教育教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

崭新的房屋、宽敞的道路、整洁的院落,富民新村一片祥和。“从山上到山下,不仅仅是居住地点变了,生产、生活形态都发生了改变。”张延堂说,如今的富民新村,配套建设了教育、医疗和文化体育设施,提供与周边城市同等水平的公共服务,大家的生活和城里人几乎没什么两样。

幸福是什么?

杨生龙说,是家里种的人参果卖上好价钱;吉金花说,是温暖明亮的新房子;任忠年说,是蓟州帮扶林里红彤彤的山楂;王玉龙说,是孩子们每一次的进球和呐喊;张延堂说,是带领乡亲们过上更好的日子。

这,就是富民新村的幸福。

这里,幸福的话儿说不完。(记者马开良 甘曜毓 包雨纯)


网站简介
版权说明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主管单位:中共武威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武威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武威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武威市广播电视台
陇ICP备08000632号 甘肃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62120180010 甘公网安备:62030202000185
新闻热线:0935-8219255 0935-8330092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