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排排树苗在漫漫黄沙中傲然屹立,一簇簇绿意在茫茫沙漠中汇聚延伸。
站在凉州区邓马营湖金荣路向东望去,草方格整齐地从坡底排列到坡顶,并向两边延伸,在连绵的沙丘上筑起一道道金色屏障。
10月8日,凉州区组织干部职工在邓马营湖开展2024年秋季义务压沙活动,甘肃省武威市凉州片区三北六期石羊河中下游防沙治沙林草综合治理项目正式开工建设。
“三北”防护林工程,这个计划用73年时间建设的巨大工程,是中国乃至世界生态建设史上的奇迹,40多年来一直默默守护着国家西部生态安全。
从1978年到2024年,从一期工程到六期工程,几十年来,武威市防沙治沙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由单纯的营造林建设向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方式转变,实现了由工程治沙向全民共防共治的观念转变。
平原着绿,荒山披锦,茫茫黄沙变绿洲。武威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大力弘扬新时代武威精神,坚持“南护水源、中保绿洲、北固风沙”的治理思路,抓好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推进各项工作措施落地,强化各项保障措施落实,累计完成“三北”工程人工造林315万亩、封育352.2万亩,治理沙化土地924.3万亩、重点风沙口240个、风沙线480公里,风沙危害得到有效遏制,荒漠化程度由极重度向中度和轻度减缓,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日益坚实。
高位推动 强化组织领导
武威,地处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交汇处,是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区的重要区域和北方防沙带中心地带,是中国西部重要生态屏障,也是全国荒漠化、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生态地位极其重要。
面对风沙危害严峻的市情,武威市把防沙治沙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持之以恒高位推动,层层压实防沙治沙责任,坚决扛牢生态报国责任,将防沙治沙工作列入国土绿化一体推进,纳入政府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市、县区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工作措施、推进工作落实。
2023年6月6日,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建设座谈会召开,发出了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的动员令。
武威闻令而动、主动参战,不断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科学谋划布局,全面打响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三北”工程攻坚战实现良好开局,“三北”工程这道绿色屏障正在不断延伸、加固。
武威市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市长办公会议多次专题听取“三北”工程推进情况,安排部署防沙治沙和“三北”工程攻坚战相关工作。市委五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以落实“三北”工程战略为总牵引,坚决守牢“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底线任务。市级总林长签发《关于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全力推进荒漠化综合防治的令》,印发《武威市2024年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实施方案》,明确年度目标任务、工作思路、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
规划引领 科学防沙治沙
因地制宜,科学防治。武威市坚持突出重点、因害设防、连片建设、规模治理,编制《武威市“三北”工程六期规划(2021—2030年)》,修编《武威市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0年)》,布局5个治理区域,建设3道阻击防线,明确主攻方向、建设任务、治理目标和保障措施,科学推进“三北”工程六期建设。
《武威市防沙治沙规划》对全市风沙口和沙漠锁边情况进行详细调查摸底,厘清工作思路,按照“南护水源、中保绿洲、北固风沙”的治理思路,布局建设巴丹吉林沙漠南缘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区、腾格里沙漠西缘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区、河西走廊东段绿洲建设区、祁连山东段浅山生态修复区、祁连山北麓水源涵养与生态保护修复区等“五个重点治理区”,实施巴丹吉林沙漠南缘风沙阻击、腾格里沙漠西缘协同治理、绿洲外围沙地歼灭、祁连山东段生态保护修复、林草湿荒资源管护利用等“五大专项行动”,对“八大重点风沙口”进行综合治理,全力构筑巴丹吉林沙漠南缘防风固沙锁边林草带、中部绿洲外围防护林带、腾格里沙漠西缘防风固沙锁边林草带等“三道阻击防线”。
一个空间布局合理、功能定位准确、区划科学合理的荒漠化防治体系逐渐清晰。
在全面推进防沙治沙过程中,武威市着眼于建立健全长效保障机制,坚持边实践、边总结、边推广,探索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坚持人工造林与封沙育林草、封禁保护相结合,生物治沙与工程治沙相结合,造封管并举,带片网集成,全面推进生态治理模式升级,逐步形成环绿洲锁边防护林带,打造沙漠和绿洲之间坚固的绿色防沙墙。
项目支撑 筑牢绿色屏障
驱车行进在民勤绿洲西线最大的风沙口老虎口一带,高低起伏的沙丘和滩坡上,满目都是网格状的沙障。
作为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前沿主战场,民勤县突出项目支撑,大力推进规模化防沙治沙。在中央和省、市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实施了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和“三北”工程、退耕还林、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规模化防沙治沙等一批重点工程。以青土湖、老虎口、龙王庙等风沙口为重点,累计完成工程压沙103万亩,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230万亩,封沙育林草325万亩,在长达408公里的风沙线上筑起了300多公里的生态屏障。
老虎口的治理,是武威市推动防沙治沙项目驱动的一个缩影。在长期的防沙治沙过程中,政府投资为主、社会资金参与、干部群众投工投劳的防沙治沙投入机制不断健全完善。
今年以来,武威市组织实施防沙治沙示范区、省级财政防沙治沙专项、造林补助等重点生态工程项目,加快推进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完成人工造林19.5万亩,工程固沙15万亩,退化林修复1万亩。特别是古浪县239万亩沙化土地已全部得到初步治理。
从“求数量”到“重质量”,从单一的防沙治沙到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武威市坚持以水定绿、适地适树、落地上图的要求,在石羊河中下游防沙治沙林草综合治理、祁连山北麓水源涵养与生态保护修复两个重点项目框架下,谋划申报“三北”工程六期重点项目17项,建设任务1309万亩,总投资55.6亿元,其中,2024年“三北”工程补助资金已下达,武威市争取到位中央资金10.52亿元。
量质齐升 提升工程成效
在凉州区,一眼望不到边的深蓝色光伏组件,正汇聚成绿色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的“蓝海”,源源不断地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输送到千家万户。光伏板下和板间的空地上,一丛丛梭梭苗迎风摆动,板上发电、板下种植,实现了光伏产业和生态治理的有机结合。
在民勤县,每逢假日,苏武沙漠景区独具特色的沙漠文化旅游项目都会吸引大批游客前来,游客们在大漠里游玩、欣赏艺术雕塑、徒步时光廊道、体验农事采摘。随着沙漠生态旅游黄金区的打造,“沙海绿洲·风光民勤”文旅品牌逐渐打响,民勤探索出了一条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并重、治沙与致富共赢的防沙治沙道路。
在古浪县,八步沙人带领周边农户多管齐下发展沙产业,大力发展以枸杞为主的高效节水生态经济林,利用林地发展林下养殖业,培育“溜达鸡”品牌,沙漠变绿洲、绿洲变金山的梦想正逐步变成现实。
无论是凉州区,还是民勤县,或是古浪县,都是我市防沙治沙进程中的一个小小缩影,是我市“三北”工程建设答卷中的一页。
新时代,“三北”工程攻坚战秉承工程富民、绿色惠民理念,创新推广光伏治沙模式,光伏板上发电、板下种植养殖,实现了新能源开发、生态修复和产业发展“一举三得”。( 记者韩筱蓓 陈志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