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龙头精品景区建设 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严世明 市政协常委、民革武威市委员会主委
建议:
聚焦做大做强,加力实施龙头精品景区培育行动。将文化旅游大景区作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建立“政府牵引、行业指导、区域联动、景区为主”的运作机制,选择基础条件好、拉动潜力大、示范效应强的景区,深研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结合各自特色优势,实施龙头精品大景区培育行动,聚力打造一批具有差异化产品定位、核心吸引力的龙头精品景区。市本级以汉唐天马城为龙头,整合武威雷台景区、文庙景区,培育打造5A级历史文化游龙头精品景区;凉州区依托武威沙漠公园和沙漠野生动物园,培育打造缘沙特色龙头精品大景区;民勤县依托苏武沙漠景区和通航乐园,打造沙漠生态游龙头精品景区;古浪县依托八步沙和西路红军纪念馆,打造红色文化龙头精品景区;天祝县聚力打造冰沟河5A级龙头精品大景区。
聚焦破难题增活力,全面推进景区管理运营机制改革。一是探索建立景区运营联合体。积极探索建立同区域同质化景区联通联动机制,优化运营管理模式、放大资源优势效应。如武威城区各景区景点,可对游客实行统一门票销售、统一宣传营销、统一导游服务,形成汉唐天马城——雷台景区——凉州十七巷——文庙景区——鸠摩罗什寺——汉唐天马城旅游闭合环线。县区之间实行互联互通机制,统一谋划开发多种旅游方案,推出一日游、多日游、周末游、节日游等旅游线路,将分散的景点景区和消费场景串联起来,实现客源互送、利益共享。二是探索景区资产重组优化。打破行政区划、行业壁垒,因地制宜调整部分景区市县区管理权限,实行资产重组优化,聚力打造特色化景区。三是探索景区投资运营多元化。积极探索多种所有制经济主体参与经营管理的新路子,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增强投入能力,提升专业化运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推动景区品质化发展。
聚焦景区提标升级,强化要素保障和优质服务。一是推动景区配套设施大提升。持续提升完善景区道路交通、住宿餐饮、停车充电、休息如厕、信息通讯、生活小超市等基础设施,不断提高旅游便利度。二是推动景区文旅产品大提升。引导景区突出特色优势,创新开发差异化、个性化旅游产品,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拓展旅游空间,打造可游览、可游乐、可游学、可体验、可休闲的核心火爆景区。三是推动景区服务质量大提升。鼓励景区建设专业化管理服务团队,推行旅游行业国家标准,开展“设施+安全+环境”专项治理行动,强化景区从业人员职业素养,加强文旅设施、食品安全、环境卫生、道路交通、节庆活动的安全管控,着力提升旅游高峰时段应急处突能力,营造放心、安心、舒心的游览环境,以高质量的服务水平增强景区吸引力。
做好外宣文章 助力引客入武
张尚梅 市政协常委、市融媒体中心新媒体中心主任
建议:
加强系统谋划,构建特色鲜明的文旅IP体系。树立全域旅游“一盘棋”思想,汇集市内外力量,组建武威文旅宣传营销专家智库,立足我市历史文化厚重、民族风情交融、自然景观富集等资源禀赋,聚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旅游标志之都等金字招牌和各县区独特的文旅品牌,深入挖掘蕴含其中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高度凝练既能彰显武威文旅优势、又能引起游客共鸣的武威文旅符号,由专业团队整体设计包装,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化讲好武威故事,构建一个具有独特性、地域性、差异性与代表性的全新文旅IP体系。
整合资源力量,打造协同联动的宣传矩阵。加快市、县区融媒体中心技术创新和应用,提升政务新媒体服务水平,引导“网红达人”“流量博主”等自媒体健康发展。进一步加强与中央和省级主流媒体、新媒体平台、网络“大V”的合作,建立健全市内各类媒体资源协同联动机制,打造文旅IP共享、推介话题共商、宣传主题统一、线上线下双向发力的宣传矩阵,形成多渠道、多平台、多方式聚力宣传推介武威文化旅游的规模效应。
创新宣传形式,做好引客入武的造势文章。主动顺应游客和市场对目的地效用和价值的需求逻辑,承办举办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类文化活动、体育赛事和沉浸式旅游体验活动,全面提升城市文旅热度。把移动端作为主要传播平台,与微信、微博、抖音、B站等社交媒体平台合作,大流量宣传推介万人聚集、乐游武威的火爆场面,通过“高品质内容+高频率曝光”,持续“圈粉”“引流”。与京东、美团、支付宝、大众点评等生活服务平台合作,精准推送个性化宣传作品,吸引更多游客来武旅游。与携程、去哪儿等平台合作,以票务代理联动景区门票、住宿餐饮、交通出行等全链条文旅服务。引导各类自媒体把短视频作为主要传播载体,主动策划契合老年人、年轻人等不同受众群体兴趣话题,制作上传武威文旅短视频,吸引广大网民关注、跟帖、转发,提升宣传效果、扩大传播范围。
提升队伍素质,强化宣传营销的人力支撑。加强与上级媒体、市内外高校、专业传媒公司、网络“大V”的合作交流,通过有目的地“请进来”开展文旅宣传技能培训、案例讲座,有计划地“送出去”跟进学习、开阔眼界等措施办法,大力提升现有文旅宣传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同时,还要积极引进具有宣传策划、营销传播、新媒体运营等专业背景的优秀人才,充实文旅宣传队伍,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为助推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旅游目的地加油助力。
做深凉州文化“三篇文章” 加力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张国才 市政协委员,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党组书记、院长
建议:
强化挖掘研究,进一步提高凉州文化品牌影响力。加强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构建“学术共同体”,把丰厚的汉唐文化、五凉文化、西夏文化、佛教文化、简牍文化、凉州儒学等有机整合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凉州文化研究体系,高度提炼展示凉州文化的精神标识、文化精髓,充分彰显凉州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价值,推进“凉州学”建设,努力把“凉州学“”打造成继敦煌学之后的又一显学名片。做好长城、长征和黄河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保护利用工作,打造“两长一黄”国家文化公园示范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组织实施吐谷浑王族墓葬群保护利用等重大文物保护项目,让武威丰富的文化遗产“活”起来。
强化阐释弘扬,进一步提升凉州文化品牌吸引力。坚持知识性、趣味性和通俗性相结合,以历史事件、人物传记、地域地名、民间传说、轶闻趣事等为切入点,组织专家学者进行系统梳理,进一步挖掘打磨雷台汉墓、天梯山石窟等景区景点的历史故事及苏武牧羊在民勤、唐玄宗夜游西凉等传说故事。探索创新凉州攻鼓子、河西宝卷等非遗文化的阐释方式,创作形成一个个让人好奇乐听易记的小故事、宣传语,打造趣味凉州文化知识IP,充分运用到导游讲解、非遗展演、文物参观、文化交流等活动中,进一步提升凉州文化品牌对市民游客的吸引力。积极争取在我市保留并定期举办“凉州文化论坛”这一自主文化活动品牌,争取把凉州文化列入敦煌文博会常态化举办的分项活动,大流量、大声量讲好武威故事,真正让凉州文化“走出去”。
强化转化应用,进一步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加快文化资源与旅游市场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融合发展,将凉州文化元素、文化符号、文化故事等以颠覆性创意和高科技手段融入文化旅游的各个环节,打造独具魅力的文旅体验新场景。坚持在城市更新改造中不断提升城市文旅功能,在高铁站、城市公园等融入体现更多凉州文化元素,打造“街区漫步”“城市书屋”等城市历史文化微旅游产品;在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场所,打造凉州文化数字体验空间,建设文旅深度融合的凉州文化产业街区,将整座城市打造成故事性、互动性十足的沉浸式文旅目的地。创新文创旅游商品设计理念,聚焦重点消费群体,研发推出一批具有凉州文化特色的高端文创产品,打造现象级“爆款”产品,进一步提升“武威游礼”文创品牌的知名度。坚持创新驱动融合发展理念,推动文旅产业从“资源为王”向“创意为王”转变。积极推进文物遗迹和文化遗产景观化,深度开发一批“文旅+文博、非遗、研学、演艺、科技”等新业态,不断拓展游客文化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真正将凉州文化转化为旅游发展优势和特色文旅产品。
激发人才队伍活力 助推文旅产业创新发展
宿万鹏 市政协委员,市人社局副局长、市人才中心主任(兼)
建议:
全面加强全员旅游意识培育。一是将文旅产业相关知识、政策措施、取得成效作为党政干部培训、专业技术继续教育、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和各类学习培训的必修课,教育引导干部职工和群众树立“一业兴、百业旺”的理念,积极融入到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旅游目的地的行动中来。二是组织各级文化旅游部门和现有文化人才,对全市景区景点历史文化知识进行系统梳理,深入挖掘其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进行再创作,编纂制作一套富有独特人文魅力的文化旅游宣传产品,线上和线下同步发力,增强我市文化旅游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三是分层开展全市文化旅游知识竞赛和演讲比赛,激发全员参与文化旅游产业的热情和干劲,营造“旅游为人人、人人为旅游”的良好社会氛围。
着力打造高端人才合作交流平台。一是聚焦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趋势,结合我市具体实际,围绕创意开发、设施建设、运营管理、智慧旅游、文创产品研发等产业推进要素和“旅游+”产业新业态,聘请市内外文旅专家成立武威文旅产业发展智库,为加快培育文化旅游支柱产业提供智力支持。二是积极申报争取人社部专家科技服务团活动和高级研修班项目,依托项目资金和项目资源,借助专家服务中心力量,邀请全国文旅产业知名专家来武把脉问诊、解疑释惑、开展培训。三是组织举办河西走廊文旅产业发展高端论坛,邀请市内外相关领导专家、研究机构、文旅企业和网红大咖等共同为武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出谋划策、问需献计。四是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等方式,引导我市文旅企业与国内同类优质企业、成熟科研团队开展全方位合作和人才交流培养,借势推动我市文旅产业结构调整,提升文旅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持续完善基础人才挖掘培养机制。一是进一步健全完善非遗传承人和民间艺人挖掘与培养机制,着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有效增强文旅产业的竞争力。二是进一步加大对优质网红人才的培育和扶持力度,不断扩大网红人才队伍,提升网红人才质量,建成一支具有庞大粉丝数量的网红队伍,助推全市文旅产业聚集更多“人气”和“流量”。三是充分利用就业培训资金,依托武威职业学院、凉州区职业中专和其他职业培训机构,对公交出租车司机、景区景点导游等重点窗口单位从业人员开展常态化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全面提升其服务意识和职业技能,为文旅产业提质增效奠定良好人才基础。四是抓住武威职业学院升本有利契机,充分发挥其职业人才培养优势,结合全市文旅产业发展实际和未来人才需求,争取设置文旅相关专业,优化课程安排和培养模式,为全市文旅产业发展持续培养后备人才。
擦亮“武味”底色 助力文旅发展
刘艳萍 市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成员,市商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建议:
强化引导支持,促进“武味”产业再升级。按照做优品质、做强品牌、做高品位的发展思路,制定出台全市餐饮业市场培育、人才培养、资金支持、创新发展等方面的政策措施,由相关部门组成工作专班,充分发挥各县区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和独特的地域民俗风情等优势,重点从创新开发、打造品牌、优化环境、宣传推介等方面协同配合,聚力“武味”特色美食提档升级,真正将我市餐饮业打造成吸引外来游客、增加居民收入、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强化文化赋能,打造“武味”美食新时尚。发挥宣传、文旅、文联、文研、商务等部门的优势,进一步整合人才力量,深入挖掘“武味”特色饮食文化元素和非遗类美食文化内涵,讲好美食背后的历史故事,创新开发更具文化附加值的新产品。加强餐饮业整体性、系统性文化包装和品质提升,提升“武味”美誉度、增强游客体验感。
强化资源配置,增强“武味”消费吸引力。一是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加大老旧餐饮门店改造提升和特色美食集中展示街区建设力度,进一步优化就餐环境,最大程度解决停车、如厕问题,着力提高顾客就餐便利度。二是制定行业质量标准。充分发挥餐饮业协会作用,制定出台规范标准,行业管理部门从严监督落实,持续培育地方特色餐饮品牌,引导经营主体积极申报甘肃老字号,打造武威餐饮行业新形象,增强“武味”消费吸引力。三是加强从业人员素质建设。依托职业院校建立餐饮从业人员常态化培训机制,鼓励支持创新提升,评选“金牌厨师”“最美服务员”“最佳管理团队”等,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强化宣传推介,提升“武味”品牌知名度。一是突出宣传重点。将“武味”名店、名宴、名菜、名厨制作成宣传图片和短视频,线上加大各个网络平台宣介频次,持续放大“武味”美食的引流量,线下投放公益广告,在高铁站、火车站、景区景点、宾馆饭店实现全覆盖,激发游客体验“武味”美食的浓厚兴趣。二是促进商文旅互促共融。打造“旅游+美食”套餐,充分利用各类文化交流、体育赛事、电商直播、媒体采风、达人探店等文旅活动,精准嵌入地方特色美食展览展销和品鉴交流环节,不断提升“武味”品牌知名度。三是举办赛事促进提升。制定“名店”评选标准,持续举办区域性“名宴、名菜、名厨”大赛,通过赛事活动扩大“武味”品牌影响力。充分调动各类经营主体创名店、造名宴、做名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我市餐饮业做大做强,助力加快培育文化旅游支柱产业。
完善规划要素 彰显特色优势 推动全市文化旅游再跃升
孙智朝 市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成员、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办公室主任
建议:
突出协同发展,进一步提升旅游规划的系统性。全面落实全市文化旅游发展推进大会精神,围绕加快培育文化旅游支柱产业,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旅游目的地目标任务,按照“全域化发展、全链条打造、全业态融合、全体系跃升、爆发式增长”的发展思路,紧跟多业共生趋势,以“十五五”规划编制为契机,进一步强化文旅与生态、城建、交通、农业等相关规划的衔接。立足武威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着力完善文化资源转化利用、全域文化旅游多元融合发展、文旅精品项目空间布局的统筹谋划,健全规划编制落实体制机制,强化人才、资金等要素保障,提升旅游规划的科学性、系统性、长远性,不断推动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突出资源优势,进一步凸显县域旅游的差异性。结合各县区资源禀赋、生态环境和市场需求等因素,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为导向,进一步明确具有差异化的县域旅游定位,开发具有吸引力的核心文旅产品。坚持高起点规划,凉州区着力打造凉州文化品牌新高地,加快推进“马踏飞燕”历史文化大景区建设;民勤县着力打造沙漠戈壁观光新标杆,加快推进苏武沙漠旅游大景区建设;古浪县着力打造河西走廊红色文化旅游新典范,加快推进“红军西路军”红色文化大景区建设;天祝县着力打造高原藏乡生态旅游新胜地,加快推进青藏之眼生态旅游大景区建设。加力培育文化演艺、冰雪低空、非遗展示、夜经济、元宇宙、剧本游等沉浸式、体验式新业态,打造集文创店、小剧场等多业态的旅游消费集聚区,努力把文旅产业打造成富有特色的县域经济支柱产业。
突出任务落实,进一步强化旅游规划的执行力。坚持全市“一盘棋”,进一步健全完善市级指导、县级建设的上下联动工作机制,强化跨区域、跨行业协同推进,形成整体发展合力。严肃规划的权威性和执行力,组织规划实施年度监测分析、阶段性评估,严格把控规划各个环节,定期调度、部署推动重点任务,研究解决重大问题。扎实开展产业链提升、市场体系培育、精品景区创建、项目建设提速、招商引资攻坚、业态融合拓展等“六大行动”,下功夫清“淤点”、通“堵点”、解“难点”,提升整体运营效率。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推动、部门协调、社会参与的文旅产业发展工作格局,推动全市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