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挂号管三天”,受益群众3万余人次,免缴挂号费18万元;
组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1275个,对7467名大病患者落实了专项救治,对24万名慢病患者开展了签约服务;
引进、招录卫生专业技术人才243名,各级医疗机构自主引进245名,储备“一二三”人才梯队1183人。
……
一组组数据、一项项亮眼成绩,是我市卫生健康事业蓬勃发展的真实写照。2024年,我市以高质量发展为格局,卫生健康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交出了一份群众满意的“健康答卷”。
一
医疗资源选项更丰富,看病就医有了更广更优选择。
2024年,我市坚持“做优市级、做强县区、活乡稳村”的思路,强化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打造群众家门口高水平医院,努力实现急危重症患者早诊早治、就近救治的目标。
强化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打造群众家门口高水平医院,就是让群众“小病不用忍、慢病不用拖、大病不用怕”。这一年,我市医疗服务能力大幅提升:武威重离子中心3、4号治疗室正式投用,累计治疗患者1700余人;全市新增省级临床重点专科2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5个;凉州医院成为全国首批、全省唯一县域肿瘤中心项目建设单位;县域5大急危重症救治中心和县域医学中心全覆盖;县域临床服务中心完成年度建设目标;民勤、天祝、古浪县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均达到国家推荐标准;100%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达到国家基本标准,其中33家达到国家推荐标准,累计创建社区医院13家。
2024年,我市全面实施中医药强省工程,新增省级中医优势专科2个,在建国家中医优势专科1个、市级中医优势专科10个,县级中医院全部达到国家推荐标准,所有的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医科室全覆盖。
二
2024年,我市医疗服务能力有了新的突破。
这一年,我市15家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全面实施“一次挂号管三天”的便民措施。新政推行以来,市人民医院、凉州医院、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等相关医疗机构,通过医生主动提醒、导医护士耐心答疑和发放彩页等形式,对“一次挂号管三天”进行宣传。除此之外,我市各医疗机构积极推行“十个多一点”暖心行动,持续提高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2024年,我市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全市组建县域医共体8个,覆盖15家县级医疗卫生机构、97家乡镇卫生院(分院)和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共体牵头医院与省内外学术团体和三甲医院建立专科联盟127个、技术联盟40个。选派686名市县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开展对口帮扶和巡回医疗。
“万名医护下基层”活动以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为抓手,旨在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科学合理的帮扶工作格局,助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水平提升,逐步实现每个县至少有1家县级医院(含县中医院)服务能力达到国家推荐标准、人口规模在1万人以上的乡镇卫生院达到国家服务能力标准要求,全面保障城乡居民就近享受优质、便捷、高效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三
“一老一小”健康服务一直是卫生健康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一年,我市明晰“路线图”,用心谋划思路举措,做优做强老年科、儿科、妇产科、新生儿科等重点专科,推动“一老一小”健康服务更加完善。全市新增老年人心理关爱点6个,省列低保困难老年人白内障复明为民实事分配任务984例,完成1015例,完成率103%。
“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在新的一年,我们将继续聚焦群众健康需求,精准发力、重点突破,进一步补短板、强弱项,在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升市域医疗服务能力、推动中医药事业产业融合发展、做大做强重离子产业、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健康武威建设取得新成效,打造人民满意的卫生健康事业。”市卫健委副主任邱进军说。(记者王雁 陈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