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盛夏,骄阳似火,武威职业学院的绿茵场上热闹非凡。同学们的呐喊助威声如汹涌的浪潮,一波接着一波;足球撞击球门的砰砰声,清脆而有力,两者交织汇聚,奏响了一曲激昂澎湃的青春乐章。
这里,是武威市第一届中小学足球联赛的比赛现场,从众多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的两支校园“劲旅”,正在进行“巅峰对决”,向观众展示青少年一代的飒爽英姿和拼搏精神,也为武威校园体育教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充满青春活力、涌动拼搏动力、凝聚团队合力——回首过去一年,这正是武威教育的生动写照。
过去一年,我市教育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着力抓投入强保障、补短板促均衡、推改革增活力、强师资夯基础、重内涵创特色,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全市教育事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教育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五育融合 点亮青春梦想
我市加快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开齐开足思政课课程,强化思政课教师培训,让思政教育真正入脑入心。实施立德树人工程,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扎实开展“三爱三节”“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国防教育宣传月”“家访进万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征文等活动,推进青少年阅读行动,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创建成“全国国防教育示范校”3所,全国校园足球特色校115所。
2024年5月,我市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首批、甘肃唯一青少年校园足球高水平综合改革试点区。制定《武威市推进建设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高水平综合改革试点区行动方案(2024年—2027年)》,着力打造全市班级联赛、市级联赛、巡回精英赛三大品牌赛事,初步构建了“全面普及+重点提高”的校园足球赛事架构。
承办“乐阳光、乐青春”全省大中小学交流展演活动,举办全市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和第六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在相应的国家省级比赛中获省级奖152个、国家级奖项共21个。
积极向“小胖墩”“小眼镜”“小豆芽”等不良健康现象说“不”。越来越多的学校独具匠心,打造出活力满满的“阳光大课间”。劳动实践基地也在校园里遍地开花,孩子们摇身一变,成了“小菜农”“小园丁”“小厨师”,劳动教育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让孩子们获得了更丰富的体验感和更强的生活技能。持续推进美育浸润行动,邀请本地艺术名家走进校园,将攻鼓子、八段锦、剪纸等非遗课程巧妙地排入社团活动,让美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强师兴教 筑牢教育根基
“我愿是一只领头雁,振翅翱翔在天祝教育的天空。”天祝藏族自治县新华中学教师金雁深情地讲述着自己的教育故事。在全市开展的弘扬“教育家精神”先进事迹4场巡回宣讲会上,每一位聆听者都沉浸在一个个来自基层教师的真实故事里。这些故事质朴而动人,深深打动了台下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让新时代的“大先生”和“大国良师”所蕴含的教育家精神,在武威教育界如春风化雨般广泛传播。
多渠道补充教师 384名,为教师队伍增添新鲜血液。加强名师、名校长长期培养,实施天马“四名”教师培养工程,认定新时代天马名师 29 名、名班主任 28 名、名校长 19 名、信息化引领导师 16 名。培育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甘肃省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杰出校长奖”1人。加强“双师型”教师培育,认定“双师型”教师441名。
深入实施“国培”“省培”等教师培训项目,评选市级领军人才9名、市级骨干教师150名、学科带头人50名、农村骨干教师200名。选派 142 名教师开展“三区”支教顶岗支教、城市教师服务乡村教育、“组团式”帮扶和积石山县教育结对帮扶工作。
职育强基 培育技能英才
在良师的带领下,学生们也在技能竞赛中崭露头角、大放异彩。2024年,167名学生获省级奖项,2名学生在世赛中荣获铜奖,实现了我市中职教育在世赛中零的突破。
近年来,我市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累计投资5亿元用于完善硬件设施。先后建成凉州区职业中专电子信息工程实训大楼、实训中心和学生宿舍楼,民勤县职业中专实训中心餐饮楼,天祝县职业中专综合实训楼,完成古浪县职业中专迁建项目。
全市11所中职学校中8所学校办学条件达到国家设置标准。高职院校建成10个专业群53个专业,中职院校共设16个大类44个专业。课程建设不断加强,9门课程申报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
以武威工业园区为基础,联合市域内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医院、行业协会等90多家单位,共同组建武威市域产教联合体,“政、行、校、企、社”多元主体办学的积极性有效提升,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得到加强。实施职业教育“357”人才贯通培养,全市6所中职学校对接省内12所高校开展人才贯通培养,涉及专业27个,惠及学生1300余人,源源不断地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技能人才。
数字赋能 共享优质资源
在数字化浪潮的席卷下,我市敏锐地捕捉机遇,紧跟时代步伐,完成市级教育城域网建设,为教育数字化筑牢了坚实根基。10所学校、1个县区积极响应,踊跃创建第二批“省级智慧校园标杆校”和“省级智慧教育示范区”。
智慧教室、AI听说课堂纷纷建成,有37所学校建起了91间智慧教室,12所学校建起了71间AI听说课堂,还有部分中小学开始了智慧体育、智慧劳动、智慧食堂的尝试。15所学校与成都七中开展“异地同堂”教学,实现了优质课程的远程共享。
以数字化赋能,更多优质资源联通城乡、开启未来。凉州区清水镇九年制学校五年级学生谢文发,每周最期待的便是“名师课堂”。只需轻轻点开全国中小学生智慧教育云平台,便能跟随千里之外的名师,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接触到更前沿、更丰富的教学内容。同样受益于数字教育的,还有武威职业学院学生赵新金。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他可以在虚拟环境中完成数控车床的加工、运输、质检等一系列操作,在极具真实感的体验中,精准地找到了自己的专业方向。
通过“三个课堂”的有效实施,10所学校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带动20所农村薄弱校开齐各类课程,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在全市得到全面应用,各类培训、评选活动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有力地提升了师生的综合素养。
积极与江苏多地展开深度协作,签订合作协议、成立工作室、开展送教送培与学术交流活动。成功举办教学展示和课堂竞赛,让不同地区的教育理念在这里激烈碰撞,不断提升。
扩优提质 情暖莘莘学子
夕阳的余晖温柔地洒在崭新的凉州区第十三幼儿园的教学楼前,孩子们在老师的悉心带领下,于室外活动区域嬉笑玩耍。他们的欢声笑语诉说着这里发生的新变化。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写好这份民生答卷,离不开每一件“关键小事”。2024年,实施为民办实事教育项目30项。新改建中小学、幼儿园11所,新增中小学学位4120个、公办幼儿园园位3300个,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提高了教育公平性和普及率。
武威第六中学、民勤第一中学实施县中振兴工程已竣工投入使用,并通过省级县中振兴校验收,扩大了全市优质普通高中覆盖面。
新改建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宿舍175套,有效解决了农村教师的住宿问题。新改建农村中小学学生食堂11个,提升了农村学生就餐条件。
学生资助政策落实精准到位,持续落实好“两免一补”政策,进一步规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和工作程序,加强同农业农村、民政、残联、人社等部门的数据共享和信息沟通,及时将符合受助条件的新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纳入资助范围,切实做到应免尽免、应助尽助、应补尽补。
全市共落实各项学生资助资金1.20亿元,惠及学生20.02万人(次)。全力做好社会资助工作,全年共落实资助资金503.35万元,惠及学生2708人。
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有序开展,进一步规范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大宗食品招标采购工作程序,强化资金使用管理,大力推行食堂供餐模式,提高学校食堂供餐比例和供餐能力,不断改善农村学生营养健康状况。全市共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专项资金5120万元,惠及学生6.06万人,营养改善计划覆盖率达100%。
生源地助学贷款应贷尽贷,全市共设立25个助学贷款受理点,全面开启便民“一站式”服务,让学生家长就近办理助学贷款业务,解决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助学贷款办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2.96亿元,惠及学生2.68万名,贷款发放金额同比增长19.35%。
天祝县、古浪县积极对接蓟州区,在人才交流、资金支持、项目援建、资源共享等方面深入展开合作交流,共有84名教师开展支教、柔性帮扶和挂职锻炼。
“结对帮扶·爱心武威”工程深入推进,进一步靠实工作责任,强化与民政局、残联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结对帮扶长效机制。(记者邓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