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 生活
“未来的眼泪在哪里?机器不知道,但伟大的作家是知道的”
时间:2025-03-08 08:27:26 来源: 阅读量:1012

你或许还没用过AI工具来写文章

但你多半刷到过AI制作的小说视频:

“我重生了,这一世,我要夺回属于我的一切......”

前些日子

作家郑渊洁说自己写不过AI

并表示“作家是一定会被取代的”

引发热议

近日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围绕AI写作的话题

展开了探讨

他们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图源:视觉中国

图片

麦家:AI很强,但无法取代人类

3月6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浙江代表团驻地,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协副主席麦家参加团组“开放日”活动,接受了文艺报专访。

在麦家看来,AI写出来的文字、诗歌、小说,特别是一些情节性比较强的小说,“几乎可以做到指到哪打到哪,文笔优美,结构严谨,人物性格鲜明”。以DeepSeek为代表的AI工具的写作水平,已经超过了95%以上的写作者。

但是,经过一番试验和思考,他坚定地认为,AI无法取代人的写作,写作的意义不在于那95%,恰恰在于那剩下的5%甚至1%:

“AI强大的功能来自哪里?来自大数据,来自强大的算力,它始终是机器,是没有灵魂的。而写作尤其是文学创作,大家都知道,关乎人的心灵。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曾经把他的一部小说集命名为《手工艺品》,也就是说写作有手艺活儿的一面,怎么遣词造句、怎么(安排)结构、怎么塑造人物、怎么安排情节,确实都需要技术。但归根结底,文学创作不只是手工艺,它有脚步声和心跳声,有脉动和节奏。人类的情绪千变万化,就像天上的浮云,瞬息万变也丰富多彩。这恰恰就是我们写作的1%,也是我们这些作家存在的意义。”

当然,AI的强大有目共睹,麦家也带来了与此相关的建议:

面对AI的广泛应用,有关部门需要及时制定相关法律或规范,来确保写作者的权益。

“比方说我的老母亲,她是一个目不识丁的农妇,但她依然可以借助AI写作,只需语音输入需求,二三十秒就生成出来了。写作者应该怎样使用这个工具,版权又该怎么算?这些都需要相关部门来规定。比如一个普通人用AI写了一部小说,模仿了某个作家的风格,发表后还获得了版税,这些问题要怎么处理?如果每个人都用AI去写作,然后拿着AI创作的东西去发表、去挣稿费,这就乱套了。不是说人没有权利使用AI来写作,关键在于有没有发表的权利,我觉得这一点确实需要更为清晰的认定。”

由此,麦家再次谈道,最好的文学作品——那最后留下来的1%——最终还是需要由人去创造:

“不管什么软件硬件,它们的功能都建立在已有的数据和资料上,而未有之物是谁创造的?依旧还是人。我想,人和机器的最大区别是人有灵魂,有心跳。机器不会流眼泪,它流下的眼泪是我们以往的、已有的大量作家流下的眼泪,而未来的眼泪在哪里?机器不知道,但伟大的作家是知道的。”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内地作家、编剧赵冬苓也认为,人和AI最大的差别就在于人具有复杂、丰富的情感,而AI所具有的是技能和工具,不可能赶得上人类。“我也用AI尝试写过短句,结果令我大失所望。”

图片

诗刊拒稿

打响反AI投稿“第一枪”

人使用AI生成的文章,版权到底归谁所有?就在大家为此争论不休的时候,创刊20年的诗歌刊物《青春诗刊》站了出来,拒绝了疑似AI生成的作品投稿,并在其微信公众号上发布声明,表示,将AI生成的作品冠上自己的名字,属于窃取成果的行为,这样的“文人”终将被淘汰,并称将对AI写作投稿的作者建立黑名单机制,这些作者如不改正,将永不录用其作品。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了解情况,《青春诗刊》还附上了部分疑似AI生成的投稿作品。据刊物透露,2025年新年过后,他们采用反AI侦察软件和人工复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稿件筛选,即便如此,还是发现了不少存在AI创作(洗稿、合成)等问题的稿件。

AI产品“豆包”根据记者提示生成的诗。图源:每日经济新闻

《青春诗刊》打响反AI投稿“第一枪”,引发广泛讨论。有人对其表示赞同,认为这是对文学创作纯粹性的捍卫;但也有人认为,这一做法是在开科技的“倒车”。

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肖飒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作者用AI进行写作投稿,可能侵犯原作者的著作权,也可能构成民事欺诈。“投稿者若隐瞒AI生成事实,导致期刊基于错误信息采用稿件,可能构成民事欺诈,期刊可主张撤销合同、要求赔偿因此造成的损失。”

随着AI写作的不断进化,文学的主体性遭遇危机:写什么?怎么写?“谁在写”?肖飒认为,传统抄袭行为的创作主体是人,作者直接复制或改写他人作品,而AI创作的主体是人工智能,其生成内容是基于对大量数据的学习和分析,创作过程由算法和模型驱动。“传统抄袭作品的版权归属明确,属于原作者。而AI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较为复杂,目前大多数国家的法律认为AI本身不能拥有版权,只有当作品体现出自然人的创作贡献时,才会被认定为版权法上的作品。”

图片

AI时代的文学版权之争

在文学创作领域,人工智能带来的直接挑战是版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加强版权保护已成为人工智能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命题。这既关涉广大文学艺术科技创作者权益和版权产业的规范健康发展,也关涉我国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义勤表示,当前最现实的一个挑战是人工智能生成文本主体版权归属不明晰。

图片

吴义勤。图源:中国作家协会

一方面,人工智能依赖于本身的逻辑运算和信息量庞大的数据库,这些数据库、语料库来源内容面临是否合法的质疑;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数据库中的作品,许多并未取得作者本人授权,人工智能生成文本的版权归属也是人们争论的焦点。

不仅如此,人工智能参与写作是对数据库内容的重新排列组合,而且人工智能创作工具往往基于社会热点和读者兴趣点进行创作,生成的内容存在明显的同质化倾向。人工智能对网络文学生态平衡的打破,以及人工智能作品的原创性争议,极易引发原创者的焦虑和抵制情绪。加上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带来的网络文学盗版乱象频出,作家合法权益受到严重侵犯。

面对愈发严峻的版权保护态势,吴义勤表示,我们不仅要在未来持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包括建立有前瞻性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版权保护相关标准的研究与细化,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等;也要发挥行业优势,提高版权保护的专业化水平,如加大对人工智能开发者的版权执法检查与版权保护安全评估监管力度;同时,还要完善技术支持,如开发更高效的数字指纹技术和使用区块链技术,让每个人工智能参与创作的作品享有独特的数字身份,可追溯人工智能生成文本的来源,保证人类原创作品和人工智能创作作品的版权。

吴义勤表示,人工智能背景下的版权保护工作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事业,需要切实推动多方主体共建充分尊重和保护版权的网络清朗空间,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源:央视网

网站简介
版权说明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主管单位:中共武威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武威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武威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武威市广播电视台
陇ICP备08000632号 甘肃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62120180010 甘公网安备:62030202000185
新闻热线:0935-8219255 0935-8330092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