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区县新闻
妙手裁纸张 精心剪时光
——记古浪剪纸传承人胡晓晔
时间:2025-03-24 08:51:32 来源:武威日报 阅读量:338

古浪县非遗项目“古浪剪纸”传承人、定宁中心小学语文老师胡晓晔的课堂上总是充满惊喜。

“同学们,今天咱们要讲讲春天。在大家心中,春天是什么样的呢?”孩子们纷纷举手,七嘴八舌地描述着春天的模样:“春天有五颜六色的花。”“还有叽叽喳喳的小鸟。”“小草也从土里钻出来啦。”

“那咱们今天就用剪纸,把心中的春天剪出来。” 胡晓晔一边说着,一边拿起剪刀示范起来。只见她右手的剪刀稳稳地斜向左上方,左手灵活地转动着纸张,不一会儿,一只栩栩如生的小鸟便剪好了。

“10年前,我第一次看到古浪剪纸版的梅兰竹菊,就陷进这门艺术当中了。”回忆当年,胡晓晔眼中依然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传统的国画梅兰竹菊见多了,但用剪纸的形式表现,却是头一回。”

能不能把剪纸带到课堂上?这个念头在胡晓晔脑海中挥之不去。于是,她开始尝试将剪纸与语文教学结合。春天来了,她带着孩子们剪团花、剪小鸟;学古诗,她设计出与诗词相配的剪纸插画,贴在黑板上。孩子们一边欣赏剪纸,一边回味课文,记忆力和理解力都得到了提升。

“剪纸的表现形式太丰富了,花鸟鱼虫、人物风景,都能剪出来。”胡晓晔笑着说,如今,剪纸成了课堂上的“常客”。

作为教师,胡晓晔的本职工作并不轻松,而剪纸需要大量时间练习。

“一开始,我只能利用课余时间在家慢慢摸索。”胡晓晔说,渐渐地,剪纸占据了所有的空闲时间。中午休息时,她拿起剪刀,练习手法;晚上回到家,又埋头于纸堆中,常常一剪就是三四个小时。

10年的剪纸生涯并非一帆风顺。胡晓晔坦言,最大的困难是如何保存剪纸作品。“剪纸的线条特别细,稍不注意就会损坏。”尤其是大幅作品,保存起来更是难上加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胡晓晔和师父一起研究了许多方法。从传统的浆糊粘合,到现代的喷胶技术,二人不断尝试,最终摸索出了一套适合剪纸的装裱技术。“现在,我们主要用胶膜和喷胶,效果很好。”胡晓晔的语气中带着自豪。

然而,喷胶的使用也带来了新问题。“喷胶后需要用熨斗烫平,经常会被烫伤。”胡晓晔伸出手,指间的老茧和烫伤的痕迹清晰可见。但这些伤痕在她看来,却是热爱与坚持的见证。

“我的目标很简单,就是多培养一些传承人。”胡晓晔在学校成立了剪纸社团,带领孩子们学习剪纸技艺。虽然农村孩子对非遗接触较少,但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剪纸。

“剪纸不仅仅是手艺,它还承载着文化。”胡晓晔在教学中融入了书法、绘画、篆刻等知识,让孩子们在动手的同时,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当被问及最满意的作品时,胡晓晔毫不犹豫地提到了《清明上河图》。这幅作品是她剪纸技艺的巅峰之作,也是耗时最长、难度最大的作品。

趁着假期,胡晓晔从构图到剪裁花了整整7天,每天工作15个小时。“剪纸不能停,一旦停下,做好的部分就容易断。”最终,这幅作品完美呈现了古浪剪纸的精髓——线条的精细与流畅。

除了在学校推广剪纸,胡晓晔还尝试将剪纸与文创结合。她设计了以古浪本地文化为主题的剪纸作品,如“丝路要塞”“红色古浪”等,希望通过剪纸宣传家乡的文化与特色。

“剪纸的前景很好,它能做的东西太多了。未来,我想培养一批留守妇女和老人,让他们通过剪纸创业,增加收入。”胡晓晔说,从二十四节气到十二生肖,从小夜灯到书签,剪纸的文创产品深受欢迎。她相信,只要坚持传承与创新,古浪剪纸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一定能不断焕发新的生机。( 记者冯旭文 赵小燕 甘曜毓)



网站简介
版权说明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主管单位:中共武威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武威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武威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武威市广播电视台
陇ICP备08000632号 甘肃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62120180010 甘公网安备:62030202000185
新闻热线:0935-8219255 0935-8330092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