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区县新闻
天祝:多元融合绘新篇 同心共筑和谐家
时间:2025-09-13 09:32:33 来源: 武威日报 阅读量:225

在天祝县,从社区的“红石榴”到校园的“石榴花”,从跨省联创的驿站到歌声飞扬的小镇,一股股“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暖流,正浸润着各族群众的生活,绘就出一幅“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生动画卷。

社区里的“红石榴”


走进华藏寺镇兴盛社区,“红石榴家园”的标识格外醒目。这个聚居着汉、藏、回、蒙等13个民族的社区,3244户10466名居民在这里和睦相处,而“红石榴家园”正是他们共享幸福生活的“同心阵地”。

“每天来这儿下棋、打乒乓球,社区还经常组织文艺演出,日子过得比蜜甜!”居民靳生俊放下手中的象棋,笑着说。作为社区精心打造的民族团结平台,“红石榴家园”不仅有休闲娱乐设施,更成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连心桥”。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张镇虎告诉记者,社区依托“1141”平台,把主题宣讲、技能培训、文艺汇演搬进家园:藏族居民教大家跳锅庄舞,汉族师傅分享种植技巧,回族邻居带来特色美食……去年,兴盛社区获评“全省互嵌式发展示范社区”。


校园里的“石榴花”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在天堂学校的校园里,孩子们传唱的歌谣与墙上的“石榴花开”彩绘相映成趣。

“课堂是主阵地,我们把民族文化融入每一堂课。”天堂学校联合党支部书记张宏喜说。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带领学生品读民族英雄故事;在美术课上,剪纸社团的孩子剪出“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图案;书法社团里,藏文与汉文的书法作品并排展示。目前,学校开设的剪纸、国画、民族舞蹈等18个社团,每个都人气爆棚。

除了课堂,特色活动更是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每年的“炫丽天堂”校园文化艺术节上,各族学生身着民族服饰,表演锅庄舞、汉族诗词朗诵;“重走河西走廊”研学活动中,孩子们沿着历史足迹,感受多民族共同创造的灿烂文化;“民族小故事宣讲”里,学生们分享身边小伙伴们互帮互助的暖心事儿。“孩子们之间谁有困难大家都主动帮忙。”张宏喜笑着说,“‘石榴花开’的种子,早已开在了孩子们心里。”


镇村里的“同心曲”


“从青海过来寄快递,在这儿特别方便,还能顺便看看民族展览馆。”在天堂镇同心快递服务驿站,来自青海海东的商户焦兴花点赞道。作为甘青交界的小镇,天堂镇充分利用地理优势,把这个驿站打造成“跨省联创”的基层样板——不仅解决了两地群众“快递难”的问题,更成为各族群众交流的“临时驿站”,常有青海、甘肃的居民在这里歇脚聊天,分享生活趣事。

这只是天堂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天堂镇按照“1335”创建思路,忙着给小镇“添新景、赋新能”:改造升级天龙园、民族广场,在主体街道打造“集宣传、教育、体验于一体”的综合基地;举办华锐民歌演唱会、5·23农民运动会等8场主题活动,吸引1300余人次参与。

“在农民运动会上,各族乡亲们组队拔河,一起欢呼、互相鼓劲,场面特别热闹。”天堂镇人大主席窦斌回忆道。他表示,天堂镇正以“文化认同”为主根脉,通过提升三大产业能级、抓好五个结合行动,全力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特色示范小镇”。如今,漫步天堂镇,广场上的锅庄舞吸引着各族群众参与,华锐民歌的旋律时常在街头巷尾回荡——这里的每一处风景,都在诉说着“各民族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生动故事。

从社区到校园,从小镇到跨省交界,天祝县正以一个个“有形”的阵地、“有感”的活动、“有效”的举措,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日常、深入人心,在各族群众心中种下“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种子,共同书写着团结奋进、同心筑梦的新篇章。(记者董丽俊 赵东晓 见习记者丁宇飞


网站简介
版权说明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主管单位:中共武威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武威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武威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武威市广播电视台
陇ICP备08000632号 甘肃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62120180010 甘公网安备:62030202000185
新闻热线:0935-8219255 0935-8330092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